货币如同演员,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限制了电视剧,他就要上古装戏。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回收多余货币,请演员回家安心休息。
紧缩银根,是否危及“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也许,但不必因此而忧虑。形势得来没啥不易,绝招儿无非是打鸡血、抽鸦片。银行发放十万亿贷款,拿百姓的储蓄不当钱;政府一掷千金,用纳税人的银子豪赌反弹。鸦片烟换来一时的精神头儿,怎么能称为“大好”?若形势真的“大好”,为何又不敢断烟?
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既不收银根,又不搞改革,滞胀的前景清晰可见。没有改革就没有新的增长点,经济焉能不“滞”?听任钞票继续泛滥,价格岂有不涨之理?而且实体经济越“滞”,对货币的需求就越低,多余货币对价格的压力就越大。反过来价格越涨,实体经济中的真实收益率就越低,更多的资源离开实体经济,转向看上去赚钱容易的资产经营,如楼房、大蒜之类,实体经济就会因失血而越“滞”。“滞”与“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日本人在1980年代经历了这样的滞胀。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开闸放水,实体经济无法吸收的货币流向楼市、股市,造就了另一“日本奇迹”。然而“大好形势”终未逃过一劫,1989年的大崩盘宣告了“鸡血疗法”的彻底失败。
按下葫芦浮起瓢,此乃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绝无可能遵从政府的意愿。若想两者同时降,方法只有一个——抽去缸中漫溢的水。
这水,是去年政府自己灌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怨不得小商小贩,也怨不得轻信流言的群众。商贩就是要赚钱的,群众就是很容易受伤的。不赚钱,还当什么商贩?除了群众,还有谁受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