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个帖子说起。“国十条”和“京十二条”出台之后,一片叫好声中,突然崛起了“一个炒房人的终极预测”,声称“此次调控将会彻底失败”,并列举了五点理由,归结起来就是“其实国家要调控的只是不想让全民炒房,真正炒房的人是不管的!”
实际上,“五一”之后,房地产新政带来的短暂混沌逐渐拨云见日,坚定的“大炒客”们也开始了新的谋划,自2004年起,每一次新政之后房价都是一轮更猛烈的反弹,已经让他们坚信:这一轮的调控不过是又一场欲扬先抑的大戏,对他们来说则是新一轮饕餮盛宴的前奏。
给银行做样子贷款炒楼
手段:打着开公司的旗号哭穷
声音:厂里的机器在转、工人在忙,可那是亏本的,但我得做给银行看,这样才能拿到贷款,才能去炒楼。
“假期聚会,听说一个朋友用开公司名义贷款出来的钱,继续投向房地产。”在某科技园发家的陈老板向记者表示,最近公司贷款似乎变得容易了。
实际上,由于房贷受到严格限制,而一些地方因为担心“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也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导致银行整体放贷速度大大减缓,而上面的闸门却没有关闭,银行方面放贷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怎么才能把钱贷出去呢?”深圳一位银行放贷主管人员最近连连向记者抱怨,近段时间的种种限制已经让他们完不成任务了。而两个月之前,他的同事一直在抱怨吸储的任务完不成。
“贷给公司显然是绝好选择,符合政策要求,尤其是中小企业,这是政府倡导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对于深谙此道的人来说,更改贷款资金用途早就轻车熟路,所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给银行做做样子,拿到贷款,然后去炒楼。”北京大学企业商学院研究中心主任赖伟民表示,他在各地给企业老板讲课,而这些学员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经营企业”的。
为开发商注资协议拿房
手段:联合开发商制造房源紧张、购买者追涨局面
声音: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正好是我们向开发商注资并以低价吃进的大好机会,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议价能力”。
“我们都有自己的公司,银行有授信额度,可以以实业名义贷款,也可以用现有的房产作抵押,根本不需要按揭贷款。”而在陈老板看来,资金不是问题,其他完税证明等方面的规定也没有任何意义,搞这个的人多数都在很多地方交过税,“这点钱对于炒房利润来说太少了。”
据介绍,不同于散户炒两三套房、拼命工作或者东挪西凑还房贷,“大炒客”基本都是通过大量“自有资金”直接寻找开发商合作注资,在开盘前就协议买下几十套房,开盘之后互相哄抬,造成房源紧张、购买者追涨的局面。
而这个“自有资金”的来源,真正是自己钱的并不多,很多都是民间集资或以其他贷款转移过来的。对很多大户来说,经过五六年的培育,资金供给的链条已基本形成,维持一个周期的运转没有任何问题。
“新政之下,中小房产商肯定会陷入资金困难,而这正是大好机会啊!”陈老板介绍。
“一旦政策放开,被压抑的需求肯定会急剧放大。”据介绍,按以往经验,他们只需撑过一年半载的调控期,政策一放开,他们在房源、开盘价及二手房挂牌价上“略施小计”,购房者肯定是“刚听到还没见到便宜的房子”,就陷入追涨的恐慌心理,报复性反弹也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抄底,以及去哪儿抄底,而这牵扯到新政在各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以及延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