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六日,我去了趟香港,办事之余,也没忘转一转楼市。最近的香港楼市,也和内地一样火爆,房价连涨14个月了,价格直扑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水平。独领风骚使的是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港岛每平方米价格达到65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九龙和新界价格和涨幅虽不及港岛,也相差无几。
上周,我抽空参加了北京国贸的春季房展会。说来有趣,这次房展会开幕式,竟然是我和业内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北京万科营销总监肖劲、中弘北京像素营销总监张忠等预测房价,参加预测的7人中,没有预测降价的,任总在没有搞清楚主持人让预测哪里房价时,强调不会降并给出了全国10%的增幅预测,我和肖劲、张忠最乐观,给出了北京20%的涨幅预测。
至于为什么我们三个最乐观,原因很简单,我们三人全是在一线负责销售的,倍感从2009年3月这一年多来,北京楼市的火爆。这么说吧,这一年多,我们的工作性质与往年不同,不是打广告、搞促销、拉客户,而是涨价格、应付各种关系打的招呼、甚至关电话、躲关系客户,买房人在这一年中,把“抢”房子演绎到极致。所以我们三个最乐观,这也不难理解。
无一例外的,任总和我们一线的老总们,都在预测房价涨势前,强调政策的不确定性,换言之,政策出现大的变化,上面的预测也就不成立了。房地产行业我们戏称为“城市里的农民,看政策吃饭”,国家的政策,就是这个行业的天气,既然是天气,就有阴晴圆缺、风霜雪雨。
果然,博鳌亚洲论坛传来银监会刘明康主席的声音:“区别对待一、二套房首付,部分城市要达到50%-60%,北京已经推行60%。”一言既出,不亚于给楼市一场狂风暴雨,业内人都知道,这标志着新一轮房地产新政拉开大幕。
这才是“国11条”之后的第二只靴子,这只靴子扔出的力度,以及砸击的准确度,仅此一条,却相当于11条的几十倍。何以见得呢,原因是楼市对于不同政策的反映度,效果依次是:
1、金融政策。包括加息、增加首付、开发贷的审核标准、融资渠道的开放度等。房地产对金融政策,应该是立竿见影。历届连续的加息和减息,都被视为真正的楼市拐点。
2、土地供应。土地直接关乎房地产供给,在这个供给明显不足的时间段,特别是北京,土地供给的信号也会马上影响房价。上次两会期间,相关部门表示70%土地要用于保障性住房,这一石激起楼市千层浪,比如北京,实际上接近70%的买房人是外地人,你只给他30%的土地供应,房价不涨才怪。为什么楼市一出政策价格就涨,确实相关部门设计政策时初衷是好的,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北京外来人口太多、购买力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