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因退出引发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已经拿到地的78家央企在退出过程中是否会因转让土地而引发新一轮“炒地”?在退出过程中,是否有人接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央企项目很有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比如央企手中的地王可能就没人愿意接手,到时候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么折价转让,要么自己承担风险。
据了解,在制定退出方案的同时,部分央企已经开始广泛接洽同行企业,推介需要退出的房地产项目。不过,也有企业对央企退出项目的资质和进展表示担忧。
“最近好几家需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找到我们,希望能够转让项目。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合作的可能性。”某大型民营投资集团内部高层表示。央企推介项目可能并不如市场想象般顺利,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央企的项目是“地王”项目,拿地成本很高,转让价格也相应较高。另外,部分央企地块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动拆迁进展较慢等。这些因素都令潜在买家心存疑虑。
对于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建筑一位高层解释说,因为之前很多项目是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央企承担了不少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旧区改造和成片开发等,这就会出现更多动拆迁问题。另外一种情况是,很多央企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部分房地产项目其实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的各种企业或职工用,这些在转让处理中都出现问题。
观点
国资应该渐退出 转向建设保障房
房价居高不下,央企炒出的地王频频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作“央企自律第一枪”的“清退令”事件,能否真正遏制住央企拿地的冲动,房地产格局是否就此开始改写,高房价能否被遏制,都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