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8日开始到4月2号,新华社接连发表了6篇社论,它们分别是《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和《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每篇社论针对一个专题展开丰富的想象,集中攻击房地产的各个环节,让人读了不禁大呼过瘾,痛快淋漓。可是,过一段时间,你就可能大呼上当。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有一个,记者们不懂房地产,有些结论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依我看,这样的评论越少越好,不然,这些评论有可能是高房价的帮凶。我这么说,有科学根据吗?大家不妨往下看。
在第一篇文章中,记者们这样说:“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22%。这种‘虹吸效应’必然破坏经济平衡发展,伤害经济健康发展。”我要告诉诸位的是,记者们忘掉了一个重要的数据——200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同比增长近42.1%,销售额增长高达75.5%。换句话说,投资增长远远落后于消化速度,市场上具备销售条件的商品房全部销售一空,房价能不涨吗?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难道记者们不懂吗?可是,他们笔锋一转,说虹吸效应必然破坏经济平衡,伤害经济发展,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记者们的数据不足于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或者说,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记者们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带头骂几句,历数房地产的“罪恶”,足矣。这就是他们标榜的“为民情怀”!不亦悲乎?
接着,记者们又拿出证据说:“据银监会统计,房地产开发贷款已经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0%,深圳等城市甚至达到30%以上。是泡沫,总会破。是听任泡沫放大,还是及时控制风险,考验调控者的勇气和智慧。”问题是,贷款增加是不是一定意味着泡沫,仍是个学术问题。深圳住房自有率只有33.6%,占人口总量74%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过10平方米,价格上涨是老百姓竞争有限资源的结果,哪里有泡沫呢?需求是这么的旺盛,泡沫从何谈起呢?一个人卖房,恨不能十个人等着购买,何谈价格暴跌呢?何谈泡沫破裂呢?国土资源部也跟着起哄,说深圳有泡沫,主要根据是租售比,真不知道他们是真懂房地产泡沫还是假懂?可我们的记者们管不了这么多,房价高,高处不胜寒,就是泡沫,就得掉下来。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评价到底能有多大的分量,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