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今年年初的表态,未来三年内,上海将供应7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30万套经济适用房、30万套动拆迁配套房和10万套廉租房。
“70万套对上海来说是个什么概念?2009年,也就是房地产市场最火爆的一年,上海新房销售共15万套左右。”李战军称,也就是说,如果上海如期完成保障房供给,仅经济适用房就可以满足2年的新房需求。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的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曾经承诺开工经济适用房400万平方米,5年内建设经济适用房2000万平方米。到2009年初,其说法变更为年内供应房源3万套。
到2009年中期,《上海市经济适用房住房管理试行办法》终于颁布,消息人士透露,按目前的准入标准,首批经济适用房试点区域只有2600余户家庭递交的申请。“如果按这个标准,上海9个区县的实际经适房需求量不到3万户。那30万套经济适用房的承诺到底是给谁的?”一位房地产专家称。
地方政府的另一个畸形调控思路还有控制数据与控制言论。
近日,成都某房地产研究机构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往按时向社会发布的成都房地产市场情况报告中,关于房价的信息全部被抹掉。该机构人士向记者传阅了一份来自成都某政府部门的文件,要求“房管部门发布新闻信息时应把握好敏感内容,慎重发布房地产市场价格方面的数据和分析”,“市级各新闻媒体不炒作房价、市场销售情况、退房潮、购房难、地下空间使用权转让、住房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国债等敏感话题;不炒作豪宅、别墅等非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不对我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与其他城市作比较性报道;不采用房地产代理机构所掌握的市场数据,对市场做出走高或走低的分析报道;不转载外地媒体刊登的、对我市房地产市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息和评论。”另外对土地成交情况、地王、高价地、央企拿地、调控政策解读等都做出了限制。
“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许报道。”上述房地产机构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