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反映“房奴”生活的电视剧《蜗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如今,网络上说《蜗居》,报纸上说《蜗居》,电视上说《蜗居》,人们街谈巷议的也是《蜗居》。蜗居在城里的人们,不经意间被《蜗居》打动了。这也说明,在“房奴”大军逐步扩充的同时,这个特殊群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七成“房奴”在心理上有焦虑情绪。
80后供房者
提防亚健康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理科医生蒋成刚介绍说,“房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现在的“房奴”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是“80后”,而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太多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一点小挫折就很容易让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蒋成刚建议,“与其焦虑,不如想想如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增加收入。这样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焦点,减轻心理负担,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上的窘迫。”
对于那些已经意识到房子改变他们人际交往方式,心理承受力降低的人群来说,蒋成刚特别提醒,“学会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安慰,也可以挣钱帮助减少贷款压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必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指导。”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供房者都有焦虑情绪,因此拉低了“幸福指数”。一位以25年贷款分期买房的女士表示,一想到未来那么多年都要承受这种持续不断的经济压力,就难免焦虑。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淑清指出,这种焦虑有一部分来自个人,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高昂的房价与低收入之间的反差是大众面临的困境,因此长期的房贷是社会施加给每个个体的压力,并非个人能力的缺陷。因此“房奴”们要认识到,靠自己的能力偿还房贷、安居乐业是值得骄傲的,应积极去看待,肯定自己,千万不要把社会的整体焦虑都扛在自己肩上。
“一步到位”成蜗牛
《蜗居》中,海萍想“一步到位”买个大房子导致负担沉重的行为引起房地产专业人士的批判,而“大房子=成功”的价值观正是很多焦虑情绪的源泉。
资深房地产经纪人龚先生介绍,很多人像海萍一样,要一步到位买个大房子,但经济能力不够,因此每月大半的收入都用来还贷,成了喘不过气的“蜗牛”,反而与舒适无缘。
刘淑清指出,购买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一方面是出于“大房子=成功”的虚荣心,一方面是看到别人买了大房子要去攀比。在目前的房屋支付制度下,“要住大房子”而去超前消费的观念使人多付很多本金和利息,月供也不少,虽然居住面积大了,却造成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抵消了住大房子应有的幸福感。因此,要学会把房贷控制在自己收入的合理比例内,这样房子虽小,但心理上会舒适很多。(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