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永远不缺雷人的房地产言论,近期名人龙永图在南京某论坛提出:要形成中国新的住房格局,应该三分之二的房子由政府提供,三分之一的房子由开发商解决;市场化的房价越高越好,让富人去买,税收给政府。
毫无疑问,这话又说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去了。中国房价涨得太快,如果政府真能出面搞定多数人的住房难题,绝对会受普罗大众的拥戴,如果再加上“劫富济贫”,就更完美了。只是,开发商和高收入群体若闻此言,估计先打冷颤,后一笑而过。这种言论,实在是“狼来了”,且已来了多次。
比如前几个月流传甚广的“二次房改”。14位专家学者联名提出一个所谓的“三三制”方案: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按此方案,四分之三的住宅都是非市场化产品,其中大部分须要政府给折腾出来。看起来很美,可操作性不敢恭维。
政府又不是没努力过。1998年房改的“23号文”中,白纸黑字的写着“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既然是“为主”,总归得50%以上吧。事实又怎样?经济适用房占全国住宅供应套数比例年年下降,由1999年的28.21%一路跌到2005年的7%;2004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则不再提及经济适用房占主流地位;2007年新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把适用对象缩小到低收入家庭。
最近的一次教训是,按去年出台的“9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2009-2011年全国新建经济适用房400万套,笔者测算了一下,大概占全部住宅供应的20-30%。可是,今年上半年经济适用房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37%,看来全年铁定无法完成130套的指标。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实在不愿新建那么经济适用房,常州、长沙则干脆停建一年,转而实施货币补贴。
至于廉租房,就更别提了。2006年底,还有很多城市根本没建立这一制度,2007年继“24号文”后,《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出台,中央督促各地强化廉租房建设。可光靠笼通的督战,地方都当成了耳旁风。于是,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了《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规定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2009年,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而且把指标分解到各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