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今高昂的房价,不少年轻人都有“出生恨晚”的感叹:如果我也早一些遇到商品房起步的阶段,早点出手买房,那该多好。
殊不知,当时要下买房决心,可能比现在更为艰难。
1998年我国正式取消福利分房之前,商品房市场一直处于发展非常缓慢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在杭州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应该由单位分的,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少量的商品房在出售,但商品房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愿意去买房的人寥寥无几。
当时30岁的沈鑫,就是杭州第一批商品房购房者之一。他买的第一套房子在湖畔花园,像许多在这个时候去买房的人一样,买房赚了沈鑫人生的第一桶金。
见到沈鑫的时候,他穿着宝蓝色的T恤,身材高大魁梧,精神抖擞,说话语速快,要跟上他的跳跃思维有点吃力。
第一次买房
得益于偶然的机会
沈鑫说自己“天生对新事物敏感”,他从事投资工作,具备一个投资者的娴熟思维,买房只是他的副业。1993年,从机关单位出来,他放弃了当时单位正在分配的集资房,进了一家期货公司。研究股票、期货,是他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而在投资市场的沉浮也给了他很多经验和教训,训练了他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对市场的敏感度。
1995年,沈鑫遇到了一个好机会,单位有一项福利,可以借钱给职工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
“当时是湖畔花园。”杭州第一批商品房的代表区块是城西,湖畔花园则是城西最早开发的一个楼盘。他说自己看中的房子,单价是每平方米2100多元,面积107平方米,3房2厅,总房款20多万元,“这个楼盘是个漂亮的别墅区,有数十幢别墅、排屋,环境很好,公寓只有五六幢。可以说是公寓价格,别墅环境。当时真没什么钱,还好单位可以借款。”沈鑫说他决心买这套房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定会成为必然,“分配是计划经济,如果分配一旦取消,房子变成商品的话,那价格肯定是会涨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