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背景
上半年,楼市复苏,地王频现,通胀预期加剧,开发商“囤地”、“捂盘”行为加剧。9月1日,国土资源部在其网站发布了《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面清理、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及时制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处理意见和整改方案。这是继8月份“国土资电发〔2009〕44号”文件后,国土资源部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作出的又一次强调。
土地问题由来已久。2004年“8·31土地大限”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囤地”、“捂盘”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不过利益使然。但利益的背后却是对市场全局的损害。
精彩观点:
南辕北辙拖宏观经济的后腿
网友“豆丁”:“囤地”实际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阻碍,从大处着眼是对政府意志的违背。建设用地的审批一般是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的结果,因此,土地审批后的闲置将直接导致政府发展经济的策略得不到有效执行,是在拖宏观经济的后腿。如今,很多城市闲置的土地不仅局限于边远郊区,黄金地段停滞的项目也随处可见,这种对稀缺资源的浪费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损害,背后还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流失,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希望某些开发商量力而行,不要充当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千夫所指这样不光彩的角色。
网友“紫藤萝”:“囤地”、“捂盘”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购房者无房可买,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和楼盘在开发商的手里“晒太阳”。这样很容易误导宏观政策的制定,在市场整体并不缺少土地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源源不断地“批地”,暗藏的供给压力总有一天会压垮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