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期的专栏里表达的观点之一,是楼市不会重回2008年。不少未购房的朋友看到这里,满腹辛酸立即转为愤怒漫骂。直面残酷的现实是需要勇气的。影响楼市的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确实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并未也不可能陷入危机,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去年下半年只是增速放缓,但从来不曾进入真正的衰退和萧条。与此相关,楼市里的首次置业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一直是存在的,只是被暂时压抑了,一旦条件合适就会释放出来,正如今年一季度所呈现的。这种趋势对以后的房地产市场也同样适用。这是人们无须对整体楼市悲观的背景。
但是,无须悲观并不意味着可以转入过度乐观甚至是狂欢。房价涨得太疯狂,人们只好被迫转向观望。成交量下滑,地产商的销售收入就会下降。而货币政策微调之后,首当其冲要收紧的就是房地产信贷。严格二套房信贷本是题中之义,而下一步就是开发贷款。上半年很多地产商能够开颜大笑,除了销售火爆之外,就是银行贷款可以较为轻松地取得。但银行是善变的。三季度以后,银行对地产商的笑容会变得吝啬起来。
让我们猜测一下。假如三季度观望继续,成交量惯性下滑,地产商的销售收入当然继续减少;地产商总是要贷款的,资金宽裕如潘石屹也开始贷款了,但如果银行此时惜贷,或者单单就是不给地产商发放开发贷款,情况将会怎样?嗯,此时,就是那些捂盘惜售的地产商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去年楼市调整时,我造成地产商们果断降价出货,因为现金流的重要性远大于利润。去年底今年初,我向少数地产商建议,可以买地了,但没几个人敢于动手。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劝地产商别捂盘,眼光要看得远一些,至少要看到今年底、明年初,估计还是没几个人愿意相信。所以,让那些失去理性的地产商、目光短浅的地产商,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应该的。不过,10多年来,收获丰厚的地产商们总能找到侥幸逃脱的理由,这是因为市场对他们的惩罚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