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委2006年出台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中曾要求,“十一五”期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约21万套。这意味着每年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
而北京今年确定的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中,计划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已经缩减为160万平方米,预计在今年竣工的经济适用房有102万平方米。
存废争议
既非完全市场化,又非完全政府保障,性质略带模糊的经济适用房,因暗藏“寻租”空间所以自推出后便争议不断。而今年一些城市相继出现违规摇号,出租、弃购经济适用住房等现象,令社会舆论兴起该制度是否还应继续存在的争辩。
在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去年曾有部分地区酝酿将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并轨,减少建设前者,而增加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后者。
就此问题,住房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在本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仍有必要。
侯淅珉认为,经济适用房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市长韩正18日即表示,上海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以确保年底经济适用住房已开工和新开工总量达600万平方米为目标,并为明年再开工一批项目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上述广东省建设厅负责人也表示,广东正酝酿出台2009~2020年住房保障规划,这是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的,其中经济适用房仍被摆到跟廉租房同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