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部表态,各地“建设规模可因地制宜”
随着舆论关于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废的争论日益激烈,官方在近期的半个月内接连两次表态,称经济适用房仍有存在的必要。
不过,与去年设定的2009年开建130万套的目标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实际进展并不乐观。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房3388万平方米、48万套,约占全年指标的37%。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
去年12月下发的国办131号文件曾要求,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具体建设规模为,2009年到2011年全国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房。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48万套经济适用房的开工量仅完成了预定指标的37%左右,下半年的任务比较艰巨。
即便从面积来看,与去年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据住房部副部长齐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2008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新开工9000多万平方米,竣工6000多万平方米。
与没有“外力”推动的经济适用房相比,得到中央政府财力支持,以及各地区建设指标都被层层设定的廉租房,建设进度要快得多。同样来自住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开工建设廉租房105万套,占今年建设计划的59%。
《人民日报》近日的报道称,去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的背景下,一些城市减少了经济适用房供应量,长沙、常州、大连等城市采取了货币补贴的供应方式,淮安等城市明确政府和购房对象的产权比例、实行租售并举等。
住房部一位官员近日表示,当前有关部门鼓励各地根据国家总体政策、当地住房状况等,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供应对象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