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商之间的“争地大战”在全国上演,6月30日下午,北京广渠路15号地的拍卖成交价格最终定格在40.6亿元,竞标成功的中化方兴公司成为了北京楼市成交总价和楼面单价的“双重地王”。
在南京、上海一些城市,流拍地块今年溢价成交。万科、万达、城建等行业领头企业纷纷斥巨资在土地市场拿地。以中化方兴公司为代表的具有央企背景的大公司,也频频高调亮相土地市场,备受注目。
分析人士认为,“地王”现象重现,说明在其他工业经济比较困难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看好,同时也具备充裕的流动资金。
房地产业信贷“闸门”有所松动,开发商从金融机构更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国内贷款3962亿元,同比增长15.8%。与中央政府的审慎相比,地方上已经放开二套房甚至三套房信贷闸门。
事实上,市场活跃的表现并不均衡,土地、房产价格的大幅回升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部分城市,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很大起色。综合全国的情况来看,并不能得出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甚至普遍“过热”的结论。
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认为,市场的变化总体来看比预期的要好,继续保持了一个回暖的态势,消费者的信心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区域性差异的存在不可否认,并且还在进一步扩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英敏认为,资产的价格变动往往要快于实体经济的变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趋势。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一轮调整并没有充分洗牌。‘冬天’的时间没有预料的长,也没有预料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