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每天打开房地产网站,扑入眼帘的都“热销”、“涨价”、“投资客”这类字眼。即使不进行专业分析,也能明显感受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步入“夏天”。短短数月内,楼市告别“小阳春”,进入大热天。让人大跌眼镜。
出乎意料的原因,主要是楼市体温与宏观经济远远的拉开了一段距离,前者已发高烧,后者还在打冷颤。这种现象相当反常,历史罕见。房地产周期基本与宏观经济同步,有时略前,有时稍后。1997-1999年我国经济“七上八下”时,房地产业连续三年出现全行业亏损。我们感兴趣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后果。
从宏观背景分析,为了经济“保八”,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没少花力气,“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即为明证。关于房地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中央既肯定其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又没将其醒目的列入“十大产业”,而是通过大力推动住房保障和刺激普通住宅消费,谋求拉动经济增长。
关于住房保障,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了“9000亿安居工程”,中央“四万亿投资清单中,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分得4000亿元。这是好事,扩内需和促民生一箭双雕,难点在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捉襟见肘。至于鼓励普通住宅消费,亦泽被民众,在减税降息等利好政策驱动下,去年11月便立竿见影。
问题在于,市场需求变味了。今年2-4月的成交反弹,由自住需求、尤其刚需主导,形态健康。5月以来,随着价格上涨,刚需开始萎缩,投资投机需求好像一夜之间从地下冒了出来,尤其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温州购房团重出江湖,杭州、上海、深圳一片风声鹤唳,炒房大战已经拉开序幕。以上海为例,5月温州人购房比重超过3%,远高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温州客揭竿,本地富裕阶层、境外游资快速响应、跟进。
这已不是普通住房消费的性质了,明显偏离中央的初衷。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央行大印钞票,商业银行狂发信贷,按一般经济学原理,未来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势不可免。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人们为了保值、增值目的投资房产是可以理解的,而投机需求正好浑水摸鱼,兴风作浪。于是,在当前CPI、PPI持续负增长的时候,包括股票、房屋、大宗商品在内的资产价格已先于通胀而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