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95处近现代建筑中,福州市确定了133处优秀近现代建筑,并公布了《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草案,向市民征求意见(详见本报6月6日A4版《百处近现代建筑拟修复》)。
几天来,许多热心市民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纷纷为修复保护工作出谋划策,也提出不少问题———这些建筑要怎么修?谁掏腰包?修后如何使用?记者就此走访了建筑所在地、规划部门及有关专家。
【样本】
“台江汛”建筑群将最先修复
在133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最先修复完成的是一级保护建筑———青年会。位于台江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有近百年历史,曾是福州时尚青年最向往的地方。该建筑本月将启动修复,计划年底迎客,恢复原有娱乐功能。
修复、租赁它的是一家投资公司,该公司也因此将拥有该楼20年的租赁经营权。该公司有关人士说,按规划,建筑外墙只做必要加固;内部6800平方米的面积,将打造成集酒吧、餐饮、画廊为一体的文化商业会所。
青年会附近的南星澡堂、国货公司等近现代建筑,统称为“台江汛建筑群”,直到建国初期仍是福州最大的商业建筑群,目前,它们已被重新纳入台江步行街的整体改造,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这些旧建筑重新进行改造开发。
“这几处建筑的顺利修复、成片开发,正是由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了原建筑的产权问题。”福州规划部门有关人士说,这133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产权归属非常复杂,有私人、房管房、医院、学校、企业、政府部门、教会等,这也是目前修复这些建筑的难点所在。
【焦点】
谁来出钱?
仓山区塔亭路的“兰记脱胎漆器”被列入二级近现代保护建筑。这座西式外观的老房,院内又是中式风格。但因年久失修,楼梯、楼板、门窗均破损严重。
现居住在内的江女士说,这房子以前是做什么的,她不是很清楚。现在已是危房,一下雨,整栋房子都是漏的,“我们住的是公房,要修的话,也得政府来出钱”。
参与福州近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福州市规划院的高工认为,都靠政府出钱,肯定不切实际,这些建筑目前大多有“主人”,最好是“谁使用、谁修复”,修复方案由政府把关,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