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涨价可能引起新的观望
成交量上升——涨价——供应剧增——自住型需求渐减——成交量下降。沿着这样的轨迹,各地楼市普遍经历“小阳春”之后,释放出不同信号。
受政策优惠、楼盘促销和前期刚性需求大量积累的多重刺激,1—4月,全国商品房累计成交1.76亿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7.5%,商品房销售额7996亿元。
在成交回暖的带动下,一些销售情况较好的项目开始涨价,大多数项目的优惠力度也有所减小。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同比下降1.1%,降幅有所减缓,比3月份缩小了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继3月份后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上涨。作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深圳等多数一线城市的房价,环比都呈一定程度上涨,一些品牌项目售价比春节期间上涨30%—40%。市场回暖、房价止跌回稳的迹象明显。
随着价格上涨,进入5月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不同走势。当多数城市交易仍活跃时,北京楼市成交量出现萎缩。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5月1日至16日,剔除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政策性住房,5月上半月北京住宅期房日均成交348套,较4月份日均水平下降了21.4%。
业内普遍认为,涨价、政策优惠效应逐渐减弱和自住型需求的减少,是北京楼市成交量减少的主因。同时,媒体大量报道当前开发商利用“房托”和假按揭等手段制造项目热销假象,打击了购房者信心。在市场回暖带动各地住宅供应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果房价盲目上涨、违规销售现象犹存,有可能引起新的观望,今后几个月的成交量将面临压力。
改善型需求入市要看房价和政策
伴随大量自住型需求在前期得以释放,改善型需求被认为是今后支持市场成交保持活跃的主要力量。而改善型需求能否大量入市,一看房价,二看政策能否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