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楼市也出现回暖迹象,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不少城市住宅市场交易量有了起色,不少售楼处也出现久违的热闹景象,人潮涌动、成交活跃。正当各方纷纷热议楼市“小阳春”景象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6日刊登题为《京城买房别被“热销”忽悠了》的文章,披露北京部分开发商以每人每天50元的价格雇佣老年人充当“房托”,演出“抢购”好戏的内幕。
这则报道很快引起公众激烈反应,引发楼市是真的回暖还是“虚热”的全民大讨论,不少原本就对是否买房拿捏不定的消费者表示将更加慎重考虑购房计划,一些房地产业内人士则担忧“房托”的曝光会挫伤各方对楼市的回暖信心。针对楼市各方心理产生的微妙变化,健康863心理网的筱丹老师分析认为,楼市买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来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是开发商与消费者在价格认同、购买信心等方面的心理拉锯。对当前正处于敏感博弈期的楼市来说,“房托”的出现,必将导致心理变局,进而对楼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楼市在07年一路高歌猛进,开发商和炒房者的联手哄抬,让房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房价在普遍的心理膨胀中飞涨,明显超出普通百姓消费能力,也最终导致市场的购买心理出现抗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币观望,为后来的楼市危机埋下伏笔。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让楼市疯狂戛然而止,房价应声而落,但市场观望气氛更浓,“持币待购”者与“持房待售”者之间展开心理暗战。尽管开发商纷纷喊出“价值回归”,打出降价牌,但实际降价幅度并不大,绝大多数消费者也不为所动,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