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手房动态
> 正文
08楼市回顾之政策篇 民生工程终成主调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8.12.31
来源:海峡都市报
作者:
姚志梅
2008年,是真正的政策年。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大大小小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层出不穷,影响深远。从楼市调控到政府救市,从调控的“紧箍咒”到拉动内需的“强心针”,2008年的楼市政策可谓是一波三折。在这种政策下,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开始掉头向下,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高位调整期,而国家的调控手段更具体,具有更强的把控能力,对市场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关注民生,正是立足的根本。有人说,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调整是必然的,政策的变化,亦是为了经济更好发展。需明白,这当中有不少关于房地产的利好政策,相信经过这一轮调整,地产将迎来另一个黄金时期。
关键点:打击囤地终结投机
政策: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两年,可依法回收的,要坚决回收,明确规定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8月底,央行、银监会发出通知,对闲置土地者,紧缩信贷。
■点评:土地闲置一直是个“问题”。这几年来,国家三令五申要从严处理土地闲置问题,然而成效并不大。土地政策的出台,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也让开发商不在视“地”为宝。
特别在楼市的深度调整期,曾经诱人的地块俨然已成中小开发商眼中的“烫手山芋”。如何尽快处理手中的土地,成为摆在开发商眼前的难题。
关键点:保障民生改变格局
政策:2月,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10月,财政部强调要“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11月,在国务院扩大内需十大举措中,第一条就要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三年内投入9000亿元。紧接着,福州政府规定,确保3年实现全社会固定投资达5000亿元以上。
■点评:很显然,这些政策是对2007年以来住房保障工作的“跟进”和“激励”,房地产的民生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以最终落实。历经十年的商品房市场将不再唱主角,保障房亦成为楼市的另一主角,大有PK之势。中央通过楼市盘活经济的思路已经从推动住宅消费转向了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轨道上来。
不难预见,楼市格局将改变。
当然,9000亿的总投资,增加保障性住房投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将会有效刺激居民消费,矫正经济失衡的现状。
关键点:货币政策从紧到松
政策:进入2008年,货币从紧政策接踵而至。1月25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紧的金融政策拉开序幕。
此后,3月25日、4月25日、5月20日、6月15日、6月25日,央行接二连三上调存款储备金至17.5%。
下半年,金融政策开始松动。8月初,央行宣布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管制并增加2000亿元贷款额度。9月16日,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此后,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12月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等方面的九项措施。
■点评:从2007年起,国家对房地产的金融政策一直从紧,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8年。
2008年上半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这些政策不是直指房地产业,但对于仍处于行业调控、房价调控之下的楼市而言,无疑如雪上加霜。其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楼市成交量的持续低迷萎缩,中央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由先前的从紧改为适度宽松。福州银行界人士指出,尽管如此,对于地产行业来说,金融政策并没有放松,接下来的日子依旧“不好过”。银行会慎重选择,只有优质地产,才可能会有优先受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