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模式,其实地方政府也正纠缠于各种意见中。据广东一位政府内部人士透露,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由政府成立专职部门总管全部事宜,项目建设面向社会招投标承建商,对方仅为“包工头”,项目融资由政府介入,最后政府包销。但这种做法需时甚久,也与中央“充分调动社会投入”的精神有出入。另一种意见是就具体项目向开发商招标,由其融资开发,最后政府回购。但反对者认为这种模式政府难以完全监控。
世联地产(世联地产博客)陈劲松建议参考香港的模式,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居屋建设。对政府而言,好处在于建设周期短,成本控制好,施工质量高,同时解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例如中海外参与修建的海富大厦,基本上是参照私人房屋修建,居屋质量及销售都好过政府自己操刀。而对企业来说,由于政府不收地价,只收配套费,居屋建设照样有钱赚,基本上收益率在10%左右。
虽然万科尚未表示参与保障住宅,但王石此前说过,企业与政府在廉租房项目的合作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免收地价;一种是政府给予地价优惠,开发商划出部分土地做廉租房。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万科在广州试验的廉租房项目建安成本大约在900元/平方米左右。现在40平方米的公寓出租的价格为450元,如果政府免收地价,万科仅仅7年就能收回建安成本。即使再加上财务成本以及运营成本,对于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投资,尽管不能与去年动辄50%的利润率相比。
这是个“不转即危”的年代,政府如是,开发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