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资讯头条 > 正文

央行报告称房价下降居民购房意愿降至新低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8.1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二部分 币政策操作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为此,货币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同时,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改进外汇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一、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流动性供应

  第三季度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与节奏,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一是优化操作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发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调减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期限品种,保证流动性供应。第三季度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981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000亿元;9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7万亿元,正回购余额为2976亿元。二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下行。与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相配合,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稳中适度下行,引导市场预期,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三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为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于7月30日和10月30日滚动开展了两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金额均为300亿元,期限3个月。

  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9月和10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合计1.5个百分点。其中,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10月1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均下调0.5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保证流动性供应,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实力。此外,7月份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关标准,对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整,凡是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均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家数明显减少。

  三、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9月16日、10月9日和10月30日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于10月27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下调0.54个百分点,由4.14%下调至3.60%;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调0.81个百分点,由7.47%下调至6.66%。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根据形势变化,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合理均衡放款。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扩大信贷总量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引导新增

  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目前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已比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低6.5到7.5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审批流程,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继续采取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落实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特种存款可提前支取等综合措施加大对灾区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

  专栏 1: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为了达到熨平宏观经济短期波动的目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而灵活调整。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对价格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需要经历相当复杂的传导链条,因此货币政策发挥效果一般存在时滞。这意味着货币政策需要有“前瞻性”,货币政策在决策时需要把政策时滞考虑在内,对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并提前作出反应。

  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高度重视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地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的各种预案,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进行预调和微调。近年来,货币政策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变化,逐步增强了应对多种可能冲击的灵活性和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促进了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严重、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在2003年4月就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预调,启动中央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GDP增速从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涨幅稳定在1.2%。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从2007年第三季度起,货币政策开始采取紧缩态势,第四季度继续收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至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至7.47%。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总体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开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着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4.14,0.04,0.98%,吧)、中国银行(3.47,0.08,2.36%,吧)、中国建设银行(4.55,0.10,2.25%,吧)和交通银行(5.27,0.05,0.96%,吧)四家已改制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转型和经营绩效得到持续提升。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和13.8%,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2.6%、2.2%和1.8%,税前利润分别为1206亿元、803亿元、1087亿元和296亿元,总体上较上年同期有进一步改善。四家改制银行持有的与次贷相关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较低,并已按审慎原则计提了相应准备。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下旬,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按照该方案要求,农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建立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全面改进金融服务。要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监督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已获得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正在积极推进股份公司设立前期准备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发展问题。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034亿元和8.2%,比改革之初分别下降了2113亿元和28.7个百分点。自2004年实现近十年来的首次盈利后,盈利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前9个月实现盈利498亿元,同比多增143亿元。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10.6%提高到12.4%。农业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40%提高到46%;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81%提高到94%。产权改革进展顺利,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截至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0家,农村合作银行144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51家。部分农村信用社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方式

  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对非银行机构券款对付(DVP)2的具体路径和相关制度作了安排,并在总结商业银行DVP结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DVP结算进行了全面规范。非银行机构DVP结算办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这是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它将极大地提高市场的结算效率,降低和控制结算风险,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高效、安全运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性,稳定市场预期,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加强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机制建设。8月,中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六十三条,在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增加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灵活性,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行为,也有利于市场对被增持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全面评估,维护市场稳定。三是不断完善证券交易方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中国证监会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助于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三)进一步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9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保险保障基金的性质,并对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缴纳基数、缴纳范围和比例,以及投资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办法》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规范了保险保障基金的运作,为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完善保险监管风险防范,发挥风险屏障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购房专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07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59661号
客服电话:0591-83711427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