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二三线城市在中央刺激楼市的政策还没有出台前,就纷纷各自为阵,展开自救。那就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无法再拖下去,市场的观望让他们焦躁不安,作为政府来说,不仅是土地拍不出高价,而是根本拍不出去,也就是我们讲的流拍;而开发商呢?资金链已经很紧张,很多依靠民间借贷勉强度日,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出现开发商卷款而逃的事件。但是,他们却不愿大幅降价。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他们都理解错了。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在于,中央政府刺激楼市的政策,立足于民生,着眼于惠及购房者以放大成交量,而地方政府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救开发商,维护高房价,甚至不惜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来诱导市场,也不愿房价下跌。事实上,在万科下调房价15%到30%时,强烈的刺激了购买力,放大了成交,打破了越跌越没人买的谎言,证明了只有降价才能激活需求的价值规律。
无论是本质的特征,还是市场的表面现象,中国楼市在走向分化的路径上,都是步履维艰。但是,分化已经成了一种必然,房地产的旧的利益链条正在被打破,很快将组建新的利益链。从这个趋势上来说,地方政府救市只是旧的利益集团的最后一搏,无论力量多大,这最后一搏的过程都很短暂,最终还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从中央政府的大幅让利、减免税费、降息减息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综合因素考虑,将直接降低房价15%左右。
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水准,与城市居民购买力而言,大约高出30%到40%,各地情况略有区别,但区别不大。因此,在政府通过减免税费降息减息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开发商只要再作出15%的降价策略,购买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交量也会突然放大。一般看来,这应该是开发商的最后一次机会,可以顺势而上,有所作为。未来的楼市,两极分化开始显现,写字楼、商业地产、别墅和高端豪宅为一极,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为另一极,开发模式有所变化,市场将更加细分,房价也更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