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救市难改颓势
黄金周楼市的低迷,让一些救市的地方政府始料未及。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省市纷纷推新政“救市”,刺激不景气的楼市。
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京救市新政。“十一”黄金周之前,南京市政府发布了二十条救市新政。除了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二套房低于面积再享受优惠贷款利率、取消一房一价等利好外,南京市还将首次对购房者提供购房补贴。
此前,西安市政府也出台政策,对从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的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分等级分别给予0.5%、1%、1.5%的补贴。
河南省政府也发布了类似政策。一是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额度由目前的30%调减为20%;二是从2008年9月1日起到2009年8月31日,各商业银行对商品房购买者实行房贷最优惠利率;三是凡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免除房地产交易税,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可按一定比例减免房地产交易契税。
据了解,厦门、长沙等市也提出包括购房入户、免税降税、购房补贴等购房优惠措施,以挽回楼市的颓势。
不光是地方政府,近日有消息称,已有中国房地产协会、全国工商联等机构上书,要求根据目前市场情况调整调控政策。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救市并没有刺激市场出现火爆景象。如高调救市的南京,根据南京网上房地产提供的数字显示,黄金周前5天南京商品房成交量仅有23套。
地方政府救市为什么难以奏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地方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因为,一是在高房价下居民早就没有支付能力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冀望采取政策让居民高位进入房地产市场不可能;二是政府越是救市,购买住房的民众越是会认为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的机率越大,他们越是不会进入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