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许多专家在谈到这个词时,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生怕被扣上利益代言人的帽子。在今年4月因股市下跌而引发的争论中,有些人就很聪明地回避了“救市”这个词,而是说,政府出台利好股市的政策,不能简单理解为救市,而应理解为政策的纠偏?因为在股市过热时,政府上调了印花税,并导致股市大跌。
其实在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利益中人。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就是,假定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这意味着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因此,关注利益的变化,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被自身利益蒙住了眼睛,则很可能陷于相互指责,甚至语言暴力。
比如,很多人会说,房地产崩盘了才好呢?楼价跌得越多,能买得起房的人越多。但其实,房地产业背后是无数人的就业,以及巨大的对相关产业以及全局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果楼市崩盘,势必将金融业拉下水。而一旦银行系统出现问题,后果将非常可怕。但另一方面如果听凭地产商动辙以金融业以及经济下滑相要挟,盲目出台楼市利好政策,不仅将助长房价的上涨,招致更多人购房无门,而且会加速房地产业泡沫的累积,从而将经济置于风险之地。
明确了问题的利害,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救了,我们是不是要救?笔者认为,美国的做法未必就是市场经济的样板。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救与不救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事实上,对美国不遗余力地救助“两房”,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不久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拟议援助,将导致风险社会化,其中蕴含着长期的道德风险。“基本经济规律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金融市场中的那些机构已经享用了一场奢华的盛宴,而政府现在正要求纳税人来负担一部分费用。我们应该干脆地说‘不’。”但就在今天,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称,只有国有化才能救“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