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再次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出手,给中国的“救市”派提供了最新的利器。所有主张救市的人都会将此奉为经典,“看吧,世界上最最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出手了,我们为什么还不救?”
此前,美国政府也曾出手对困境中的“两房”给予过援助,并且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调低了利率。而这些措施也都成为救市派有力的证据。
但其实,东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救市”一词的理解并不相同。笔者日前,曾就美国对股市以及“两房”的救助,采访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这不是政府在救股市、楼市,而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对经济进行的干预。
但其实就实际效果来看,“干预”与“救市”可能更多是理解上的不同。救市本身就是一种对经济的干预,只不过干预是一个经济学上常用的词汇,而救市则更具有民间色彩以及中国特色。干预意味着在经济或者某些重要行业发展过快、过热,出现泡沫时,出台政策进行降温,挤压泡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市。而在经济下滑或是行业低迷时,出台政策进行升温,刺激经济、产业的发展,这也就是所谓救市。说白了,干预也就是政府常说的调控。
本来用哪个词无关紧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救市说的一次次兴起,“救市”被更多地戴上了利益的标签。这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人们的眼光,妨碍了我们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