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海工业骨干的子女,如今仍住在上海新村的李阿姨回忆到,根据老一辈人的叙述,最初的工业路周边是大片的农田菜地,来支援建厂的骨干们一开始是借住在周边农民家中。
但很快,在白马河畔就为他们建起了砖木混合结构的5座两层楼木板房,一座可住26户人家。这是当时这块区域内质量最好的房屋,因为入住的都是上海人,就成了最早的上海新村并被人记住了。
在这之后,上海新村的范围不断扩大,也不断都有福州人入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新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混凝土结构楼房改建,基本奠定了目前上海新村社区的范围。
如今,随着当年骨干们及其家属陆续调回上海,住在上海新村的上海人已经是极少数了。对于家中长辈曾贡献过青春的工业路,他们仍然有着不同于本地人的感触,“如果味精厂搬走了,工业路就和我们这个上海新村一样名不副实了。”李阿姨不无感慨地说。但是,矛盾也在于,她同时不喜欢在逛街时被味精厂的异味包围。
搬迁将形成多赢局面
老厂获得新生 原地块拟用于商业地产开发
记者同时了解到,味精厂原地块已经被收储,初步计划将用于商业地产开发。因此,就味精厂搬迁可能造就的多赢局面而言,这个告别并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