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刺痛的地方财政
“金九银十”第一天,上海市房地局发布的28号土地公告中,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4号地块格外引人关注。这是第一块退地之后重新挂牌出让项目,更是开发商首次亏本退地。
上海志成企业2007年11亿元拍成“普陀地王”,仅过了一年,就以损失1.1亿元收场。
进入8月,苏宁旗下地产公司在上海的退地风波更是让楼市人人自危。尽管苏宁集团董事长张桂平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退地事宜已经结束”,但苏宁效应似乎才刚刚开始。
9月3日,受理苏宁集团退地的上海黄浦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一彭姓官员接受本报采访时,仍不愿详谈:“区政府对退地非常重视,成立了统一的工作组进行协调。”
就在上述官员对记者强调没听说其他退地消息之际,南北呼应的京城地产界正有多个土地项目被挂牌股权转让:除了北京电信房地产开发公司转让98.36%股权、北京德胜投资公司转让99%股权外,另有7个分布在宣武、昌平等地项目均出让100%股权。
“这里面很难说不会出现直接退地的。”张先生表示,按现在形势,转让成功非常困难。
开发商大面积退地真的会马上到来吗?在宏调基调是稳定楼市的背景下,靠土地财政吃饭的地方政府已有所动作。
除了记者采访发现的北京用缓推地来缓解土地市场压力之外,福州干脆推出了“救市一揽子政策”,包括“公布拍卖起始价”、“土地前期‘议价’”、“延长交款期限”等。深圳的做法是向企业回购土地,河南省政府则召开经济运行会议,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贷款期限、贷款条件做出一系列的优惠调整。
老张认为,开发商回吐囤积的闲置地是大势所趋,但会以一个多方都可接受的态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