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DTZ戴德梁行提供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国内整幢建成物业(单一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买卖共有64宗,与去年上半年的31宗相比,交易量增长高达106.5%,其中,境外资金整栋物业买卖共有14宗。根据公开信息初步统计,包括黑石集团、世邦魏理仕、远东发展有限公司等国际投行,仅在6、7月份便花费38.43亿元,购买主要位于上海和北京的物业。
一些私募不惜高价收购物业,中海地产也透露,北京的中海广场项目,商业面积12万平米,也被外资叫价60亿元,相当于每平米5万元的高价。
除商用物业以外,住宅物业也受到青睐,中海地产旗下杭州的住宅也开始引起外资的兴趣,一只不大的国外私募基金欲整栋购入,因为对价“没谈好”搁浅。
而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渗透也超过了这些形式,一些国内企业也在离岸市场发起房地产基金反向投资他们在国内的项目。
最早的万科与中信资本的合作已经进入了第三期。
金地也披露正在发起一只美元基金,上限为5亿美元,投资金地在国内开发的项目,单个项目不超过20%,即不到一个亿美金,投资开发性股权,一起开发一起拿地。
华润置地(1109.HK)和中东一个基金公司在香港合作成立的Halfs capital基金管理公司,则是各拿5亿美金放在新的公司,让这个新的公司去拿地。
“外资对中国的房地产的热情是持续的”, 郑樑律师是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公司法律业务组的资深律师,他正在帮助一些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看好的国外私募基金进入中国市场。“从今年1月份开始,海外的资金就非常关注中国企业需要资金的问题。”他说。
20%~25%的高回报率
原华盛国际(HVS International) 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赵祥龙认为,国内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危机,成为了海外基金们的机遇。
他认为房地产企业正在出现“流动性危机”,即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正在减弱,当市场有卖方而缺乏买方的时候,企业的运营就出现了问题,这时候企业股权的价格就会降低。“这是最简单的原理,”他说,“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基本上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了。”
他认为,那些前两年盲目扩张,运用高财务杠杆,资产过于依赖债务融资的企业都是基金关注的对象,国内一半以上的地产企业都可能成为“猎物”。
郑樑表示,他目前跟随多家海外基金看项目和进行谈判,目前这些基金也尚未行动,因为时机未成熟,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没有最后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