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项由民间发起、以购房者定制,开发商提供土地进行建设的定向供应型住房模式最近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7月24日,一份名为《关于定制购房、激活闲置土地请求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万言报告提交给上海市房地局,几乎在同时,被称为全国首个“民间保障房”项目的建设计划也进入申请建设报批流程。
对于参与者这一计划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项目顺利完成从而享受到比市场价格便宜20%的房价。
解决“夹心层”住房难题
报告的提交者,“民间保障房”概念的发起人钱生辉告诉记者,报告内容涉及两个方面,其中第一部分涉及定制购房的设想,第二部分则是关于目前上海土地闲置情况以及激活闲置土地的分析。
所谓“民间保障房”,具体是指民营资本参与的民间自我解决房价过高问题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操作方式为,由发起人征集意向,在一批人对某一块区域的房屋价位、面积等达成共同意向之后,再找到这一区域拥有土地的开发商,进行定向性建房。
这一模式之下,开发商在建房之前已经拥有了明确的客户,在房型设计以及规划上基本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更重要的是,开发商并不需要担心未来会产生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楼盘只要建到可上市销售程度之后就能保证定向出售给预订客户。
去年8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宅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城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中,中小户型以及保障性住房必须占到70%。此后,上海市房地局又宣布,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各新建、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400万平方米。
不过,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主要针对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而收入略高于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却没有能力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夹心层”,其住房也是难题。钱生辉称,此次“民间保障房”就是希望以民间资本来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