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建设正站在资金链的十字路口上。
日前,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对外公布,从2008年7月开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月收入低于600元等条件的上海家庭,均被纳入廉租房受益群体。
这意味着,今年上海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数,将从35562户累计增加到5万户。而此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手公布的计划,全国的廉租房数据则是雄心勃勃。
这份《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已经发往各个省(市、区)。按照这份三部委联合签发的“计划”,2008年全国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将达到250万户,其中实物配租户数就达到40万户。这样,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廉租住房保障户数将达到350万户。
“我国的廉租房建设一直步履蹒跚,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则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关注和研究国家住房保障建设和廉租房建设的同济大学教授葛震明对本报表示,于这份“廉租房”加速度时间表,资金链如何保障,仍是一个需要细究的问题。
资金链硬约束
对于廉租房建设保障,早在2007年底,财政部就有政策约束。这份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即严格规定了四大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
这四大资金来源包括: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土地出让金中不少于10%的比例;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中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这四个来源构成了我国廉租房的资金链硬约束。
在这条政策约束的资金链条上,最受关注的就是土地出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用于增值的收益部分。
早在2006年,财政部便会同原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的5%左右资金输血廉租房建设。记者查询获悉,2006年全国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2978亿元,仅此一块至少为全国廉租房建设贡献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