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回归理性并非体现在价格水平之上,而是体现在开发商理性开发、消费者理性购房、政府相关部门理性调控上,从而稳定楼市,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市场健康发展,也非是房价不断大幅度上涨,而是房价稳定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当然,房价虚高的城市价格水平会有所回落,但也不会严重偏离市场。由材料、人力、土地、金融等因素造成的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无疑是房价不会暴跌主要制约因素。同时,笔者认为房价暴跌出现时,楼市或将更加紊乱,一旦市场被扭曲,再想进行理性回归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笔者认为消费者不应把购房当作工作、生活的压力来看待。最为理想的市场状况应是房价波动幅度不大,消费者置业不会受价格波动影响,而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可以暂缓购房计划,而市场价格水平也并不会因消费者购房计划的改变而发生巨变。但眼前的市场并非理想中的健康状况,一方面是价格波动幅度大,二是消费者购房计划不合理。消费者应当看到市场正在理性回归,房价波动幅度将会越来越小。同时,笔者认为消费者不应媒体或专家的言论而影响自身的购房计划。消费者观望时期越长,房价反弹或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则越大,2007年房价暴涨则是近期最为明显的案例。笔者也不是建议每个人现在都去买房,这样依然可能会造成房价暴涨。我的观点是每个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来置业,形成有序消费的市场而非集中置业。特别是对于自住需求的购房者来说,房价上涨或下跌对自己的影响较小,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居者有其屋”的问题。
当消费者自身变得理性的时候,反映到市场中就是需求理性。再对开发企业进行调整,如今年一系列金融政策,势必会淘汰部分非理性开发企业。一旦市场供应方也变得理性,市场供求关系将会向平稳状态发展,房价波动幅度变弱,市场趋于稳定。消费者不会因为房价快速上涨而进行不理性置业,从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紧张,促进房价上涨。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更可以不断的积累财富,选择恰当的时机置业。我想,这时消费者就不会认为买房是种压力了。
说一个《坐电梯和走楼梯》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笔者所在写字楼共28层,共4部公用电梯和1部货物电梯,其中双层和单层停靠电梯各2部。之前,每天早晨上班,电梯口前是无序的,每个人都想先坐上电梯,往往出现争执或电梯报警等,总之耽误不少时间。有时,可能坐电梯的人甚至没有爬楼梯的人最先到达。后来,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排队坐电梯的方法,由保安进行秩序维护,效果很不错。笔者还有部分人(大多数是13层以下)几乎是天天爬楼梯上班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时间允许。
所以说,购房者应有这样的观念,有秩序地进入市场。大家都往市场中挤,未必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住房,可能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最终房价仍是快速增长。对于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形成梯度消费理念,先租后买。“爬楼梯”可能慢些,但只要时间允许,一样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住房。此外,有时候电梯停靠次数偏多的话,一味地等电梯的人,可能还没有“爬楼梯”者最先达到办公室。就是说,市场陷入僵局时,一味的观望者往往还没有买到房,这些购买力不足的人通过“爬楼梯”已经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