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对奉献是无可指责的。一分钱、一块钱与更多的钱的意义是相同的,钱的多少是能力的表现而并非爱的程度的体现。爱是无法用金钱的数量衡量的,就像依法纳税的诚信与义务并不是靠税的额度大小来衡量的一样。穷不等于没有捐赠,更不等于没有爱。
灾难时期的捐赠是特殊的突发事件的反映,当更多的捐助则是常态中的奉献,这种常状的捐赠是无法用灾难时的捐助所代替的和表明的。因此更不能仅从灾难时的捐赠数额来评价捐赠者的道德之心,对穷者是如此,对富者也是同样。
媒体的宣传似乎将捐赠的数量当成了标准,也许这个数量的多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关注。于是媒体与舆论扼杀了所有的“雷锋”,似乎捐赠人如果不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数额(并且这个数额在攀比着拔高)那么就等于他没有捐赠。而那些甘心做无名英雄的中国人的美德与良心在媒体与舆论的攻击中被撕得粉碎了。这种并不想了解真相的手机短信与谣言甚至让中国的商务部长都不得不公开的声明和道歉,也让爱心与捐赠变了味道。
如果没有“雷锋”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常态中的捐赠,就不可能通过NGO组织来实施帮助与平衡贫富之差,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公益事业。
许多的企业与个人并没有要求公布自己的捐款,也并不想比拼这种捐助的能力大小,而只想默默的付出一份爱、献出一点爱心、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奉献。除了对灾难的一次捐助之外,他们也许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常态下的捐助,也有许多与灾区群众同样需要他们捐助和帮助的人与事。他们并不会也不因一次的灾难就中止与取消了其他早已承诺的捐助与帮助,这个社会中还有许多不够富的人。
攀比的结果让许多的捐助成为了广告,成为了出名和显示财富的效应,而这些自我标榜式的东西本就是与善心、善事和奉献爱心毫不相干的东西,也是被爱的真谛所反对的附加物。但如果媒体与舆论不能正确的善待每一份爱,恰恰会助长了爱被利益驱动所代替的恶果。
就像纳税一样,纳税人并没有要求公告自己的纳税额,不管纳税多少都是一种义务。大多数捐款人(不仅是大灾面前)也都没有要求公布自己的捐款额(尤其是那些在各种场合悄悄的将钱放入捐款箱的人们)。区、县一级的红十字会等机构也没有机会去做这种公开宣传与公布,但不管多少都是一份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