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头条
> 正文
这论那论此起彼伏 楼市五种经典论调总结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8.05.17
来源:华龙网
经典论调之一:楼市拐点论
此论因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而起。2007年末,在北京中英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进入10月以来,珠三角地区住房交易量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广州进入10月来交易额下降18%,楼市拐点是否真的出现了?房价真的要降了?"王石先生对此表示:"我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了"。此后,王石先生一次又一次的解释自己所理解的拐点:楼市拐点并不是房价的大起大落,也不意味着楼市从牛市转向熊市,而只是价格的理性回归。之后,为了印证"拐点论"的到来,万科集团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降价销售其开发的楼盘
"拐点论"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时之间,万科因借"拐点论"对中小房地产企业"清理门户"而饱受业内人士批评。万达集团王健林先生、华远地产任志强先生、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先生、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先生等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纷纷对"拐点论"进行了批评,甚至于一些购房者也对"拐点论"表示质疑。
关于楼市"拐点"到底指什么,是指房价从上涨到下跌,或指房价从快速上涨到深度调整,业内莫衷一是。但是,如果从纯经济学理论来看,拐点一词并不意味着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也可以标志着上升或下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房价由加速增长变成减速增长时,其实也就是拐点。
经典论调之二:行业重新洗牌论
此论为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先生所主张。2007年12月15日,在汇丰银行"2007卓越理财财富论坛"上,冯伦先生认为:"明年宏观从紧政策,指向之一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业界已有"准备过冬"的声音,也有企业开始进行策略调整,例如降价促销以求快速回笼资金。经过一场行业洗牌后,未来全国大概应该有3000~5000家公司可以存活下来。最近房地产业并购特别多,今年多家公司拿到土地都来源于并购,这就是行业面对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的变化作出调整。调整结束之后,剩下的就是那些"不怕冬天的、身体好的,大雪天敢在外边跑步的,有干劲的"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应该肯定的是,面对新一轮的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是个趋势。但如此认为地产企业经过重新洗牌,会从原来的几万家降到3000~5000家,却有危言耸听之嫌。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决定了不同规模的房地产企业都会有不同的市场生存空间,在地方市场上,不见得规模大的企业就能将中小房地产企业挤垮,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其次,大量中小房地产企业被兼并、破产,会对整个房地产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绝对是一个灾难;再者,冯伦先生也低估了中小房地产企业所独有的"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达尔文说过:"能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外界的变化更有适应能力的"。经典论调之三:银行与开发商谁先死论
此论因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先生而起。2008年4月11日晚,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举行的次贷主题会议上,任志强先生认为"要先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此后,有关银行与开发商在此轮宏观调控中的命运就成为房地产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了,搜房博客甚至在博海观潮栏目中进行了专题讨论。一时间,赞同者有之,如上古地产研究院王开智先生"银行不'死',房价不止"、加西亚"银行先死?再紧一次给你好看"、沈殿连先生"楼市大浪中银行可以死一次吗?"等;反对者亦有之,如马跃成先生"银行不可能死在开发商的前面"、项超先生"房价跌一半,银行也不会完蛋"等。立场不同,态度必定截然相反,甚至在网络上引起来激烈争吵也无可厚非。然而,在我看来,银行与开发商,无论谁先死,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一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银行不宜死,也不可能死;开发商不宜死,也不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