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在中国,一些大开发商贡献很大,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许多优秀楼盘,为购买者改善了生活质量,他们还在引领着行业发展趋势,甚至间接制订着行业规范。但我始终认为,在目前阶段,甚至至少十年内,缺了中小开发商还真不行。中国市场很大,房地产需求旺盛,80%的供应是由中小开发商完成的。仅靠大开发商提供产品会导致消费者的双重福利损失:不但会造成供不应求、房价暴涨局面,使消费者剩余大大降低,广大消费者丧失福利,而且还会因为竞争程度降低,放松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使消费者福利再次受损。电信和民航系统的服务状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不仅让我们感到“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更让我们感觉到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的“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柳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这句话的伟大意义。
大量中小开发商的存在不仅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尽管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市场主体会表现出一些变化,比如说加速整合等,但绝对不会纷纷倒闭,理由至少有以下四点:首先,房地产在生产特点上具有单件性和多样性,本身排斥标准化生产,这就对开发商的多样化存在提出了内在要求;其次,由于种种原因,开发用地是相互割裂的,开发活动是大量、分散进行的,各区位的条件也存在明显区别。对大多数小地块来说,小公司开发可能赚钱,但大公司运作可能赔本,所以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再次,钱还是市场的统治者,但银行却不再是钱的唯一统治者。与10年前大不相同的是,民间资本已经十分雄厚,一些小企业也有了好的积累,其他融资渠道也在发挥作用,包括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地下金融,已经十分活跃了。最后,尽管大开发商经营成本低,但区位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它们无法用自己的产品去挤垮另外一些地区(中小城镇)和区位(偏僻的建设位置)的小企业。
这让我想起当年“入世”时的情景——当时全国有近3万家开发商,面对来自海外的竞争,学者和开发商大都认为中小企业会纷纷倒闭。但几年过去了,开发商数目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到6万家。我想,这个行业不会象民航业或者电信业,很快形成寡头市场局面,反而恰似餐饮业,既会有五星级酒店,也会有小吃部;又像服装业,既有皮尔·卡丹、金利来、雅戈尔、衫衫等大服装公司,也会有小裁缝店,谁也挤不掉谁。
想当年,塞万提斯说:“命运像水车的轮子一样旋转着,昨天还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却屈居人下”,这话不一定对大企业就没有警示作用。我还想对小企业说,千万不要灰心,甚至吓破了胆,美国成功学奠基人马尔登就说过,“每次危机都是你发掘自己光明一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