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土地拍卖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向囤地大声说“不”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8.01.22 来源:人民日报

  囤地幕后有玄机

  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令,从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叫停了协议出让,土地交易市场化。71号令同时要求,发展商须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两年不开发政府可收回土地。

  71号令的“硬条件”有二:开发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土地竞拍;同时,也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在两年内及时开发到手的土地。

  那些拿下天价地块的开发商们有什么样的“底气”?这底气,一方面是来自良好的市场预期。专家指出,2005年以来房价开始持续上涨,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增幅加大,开发商的利润率随之提高,对后市预期乐观,因此拿地热情持续高涨,不惜报出天价竞地。

  另一方面,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刺激了上市公司高价抢地。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雄厚的企业在拿地中处于绝对优势。2006年以来,由于A股和港股的持续上涨,房地产企业从股市融资的速度和规模增长很快。如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逾129亿港元,10月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逾128亿港元。而已经上市的公司也加快再融资步伐,2007年1—9月,房地产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总共融资304亿元,其中,仅万科一家就增发100亿元。

  受访专家指出,准备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拼命储备土地,以便提高IPO发行价格,从股市圈得资金后,再去竞拍更多的土地;接下来,手中的土地“家底儿”又成为其股票估值提高的砝码,维系高股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迅速扩张的“良性循环”。

  开发商有什么窍门捂地两年以上不开发呢?一块地动辄几十上百亿,税、费不菲,囤地的成本如何消化?答案是,他们并不一定一次交足土地出让金。

  专家在分析开发商囤地的危害时指出,囤地加剧了土地资源紧缺,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囤地,开发商可以根据市场房价增加或减少商品房的生产,维持高房价、高收益的格局。通过控制供给,实现控制价格。另外,囤地加剧了资产泡沫,使开发商可以依托足够的有形资产贷款、上市、再拿地。一旦此链条断裂,会产生房价暴跌,从而祸及经济运行。正是从资源节约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政策出发,国家一再出台措施,控制囤地规模。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购房专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07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59661号
客服电话:0591-83711427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