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经过长达数年的宏观调控,影响和决定居民住房消费模式的因素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个过程正在经历一个量变逐步到质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
1、持续多年的房价快速上涨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正使“租房不如买房、迟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的观念动摇。
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完成了从低估到价值发现的全过程,局部地区房价的泡沫已经出现:(1)人们对房屋在转让后的差价和财富效应的信心在动摇,观望气氛浓厚,“房价高处不胜寒”;(2)房价在快速上涨的同时,房租并没有相应同比例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买房不如租房”;(3)证券市场近两年的财富效应,加上投资产品和渠道的多元化,使一部分投资性购房需求逐渐被替代,部分投资人对证券市场产生的收益预期超过对房地产市场投资的预期;(4)随着首付比例的提高,对第二套住宅借款审批更加严格,利息成本增加,在房租收入不一定能抵扣掉购房贷款月供的情况下,一部分稳健的投资者将放弃买房投资的念头。
2、城市公共交通的网络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将打破住房市场区域性垄断的格局,进而深刻地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
毋庸讳言,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垄断性特征。在中国,政府是惟一的土地使用权提供者,开发商在取得某一特定区域的开发权后就事实上成为了这一局部地区在特定时期的惟一产品提供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分期滚动开发、炒作概念、提高房价、捂盘惜售等情况比较普遍。而对于普通购房人在买房的选择上,首先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制约,其次还要受到子女上学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的困扰,如果还想有个好点的环境,有点体育文化设施或公园水景什么的,就得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房地产市场事实上就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开发商有绝对的定价权。
可喜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环境、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加大了财政支持的力度,制约居民买房的传统因素,比如交通时间、交通成本、就医、上学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居民购房的选择空间将更加广阔。以北京为例,2007年实行公交低票价,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减低了成本,10月份地铁5号线的运行,沟通了南城和北城的出行,以往从南城到北城需要3-4个小时,来回倒三四次车,现在1个小时左右便能到达。到2015年,北京地铁将形成网络,总里程将达到约600公里,四环内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达一处站点,1个小时左右就能实现城市东西南北的沟通,在中关村上班的人不再会为在大兴、亦庄等卫星城买房而备受舟车劳顿。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医保报销的各种手续可以在社区完成,在社区看病就医可能比去大医院更方便、更快捷,还有谁会为选择在老城区或大医院附近买房付出代价?特别是随着教育公平化的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向均衡化发展,人们也不必为子女上学甚至是幼儿园而择校而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