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涨城市”排名变脸 二三线城市房价引人关注
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每月的住房销售指数名单中,涨幅名列前茅的城市格外引人关注,这些“领涨”城市位次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楼市走势的“风向标”。
对比2006年和2007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的排名,一些曾跻身2006年涨幅前五位城市的涨势趋缓,如福州、广州在2007年连续多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但深圳、北京的房价依然领涨全国。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深圳和北京的房价涨幅都位于全国前五位,甚至多次排在第一、二名。据统计,2006年以来深圳已经连续23个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接近或超过10%,其中9月份达到了20.5%,而北京也连续20个月涨幅超过了8%。
在2007年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排名中,北海、乌鲁木齐、宁波等城市成为榜单的“新贵”。其中北海以13.7%至23.6%的涨幅连续6个月排在首位,乌鲁木齐和宁波也分别以21.1%和19.6%的单月涨幅位居9月和10月的榜首。
“部分中心城市房价的连续数月持续高烧,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高位运行风险,而北海、乌鲁木齐等房价的快速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房价涨势正在加快向中西部、二三线城市蔓延。”顾海波认为,我们还应该看到除了纳入国家统计的这70个大中城市,一些像天水、定西等中小城市的房价今年也呈现猛涨的态势,这些都向我们传递了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信号。
此外,在这一轮的房价上涨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曾经被称为“调控样板”的上海等地,在经历了2006年房价回调之后,从今年年中开始再次出现在房价环比涨幅榜的前列。“上海、杭州、宁波等房价在降温之后的再度反弹,表明房地产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楼市调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副院长陈晟说。
保障性住房投入大增 住房结构性调整成效初显
在2007年房价统计数据一片“火红”之下,还有一些数据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与以往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速大幅落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相比,今年以来全国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回暖。1-11月份,全国完成经济适用住房投资693亿元,增长31.7%,与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31.8%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而2006年1-11月,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仅为10.4%,低于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14个百分点。
廉租房的建设也加快了脚步。2007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与此同时,住房结构调整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36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6-2007年度新开工商品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商品房占到了总开发面积的55.8%。
陈晟认为,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政府住房保障功能,这是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统计数据的变化正表明了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步伐的加快。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上调控政策更加注重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并已经在深层次上开始影响楼市。同时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也在陆续推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房地产调控经过长期的政策储备,政策脉络、体系已经非常明晰,调控政策更加强化了执行和落实,调控手法也更加精准和到位,可以预见,政策的积聚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彰显。”陈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