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查】榕闲置土地渐减少
那么,在福州闲置土地的状况如何?
2005年省国土资源部门曾对全省存量建设用地数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量为14255.4163公顷,土地闲置时间超过两年以上的,占闲置土地总面积的91.1%。其中福州开发商手中的历年存量土地约有1.1万亩。
到2007年初,据有关部门透露,福州全面清理历年来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已认定近期首批回收闲置土地七宗,面积460多亩;敦促开发商限期动工建设开发项目十个,面积860多亩,收取土地闲置费350多万元人民币。
不难看出,福州闲置土地的数量正在逐年降低。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称,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从土地投放量就可见一斑。据了解,2004年福州市土地放量达3488.95亩,2005年经营性土地面积不足2000亩,2006年持续减少,2007年截止到10月份,福州土地放量不足千亩。在这种“地荒”的情况下,开发商拍不到新的地块,都会将手中闲置的土地拿出来开发,以保证企业项目正常持续地运作。据业内人士郑先生估计,目前有土地储备的开发商都有所动作,根据开发周期,2008年将是这些储备用地的消耗年。
据记者了解,有传闻说,就连福州土地储备量最足的开发商融侨也要动用其手中的最大一块储备用地了,福州仓山淮安的数千亩项目用地将启动。
3:【影响】福州市场波澜不惊
“应该说,按照目前福州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土资源部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对闲置土地的政策对福州楼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业内人士林先生称。
林先生分析,从全国的土地市场来看,虽然各地房价上涨“地王”不断出现,激烈的房地产竞争引发开发商囤地现象,但在福州,这两年开发商的囤地现象并不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福州的土地市场较为规范,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从1998年开始,福州土地开始执行“招拍挂”的阳光拍卖政策。对于拍卖中涉及的地款交纳时间,以及违约责任都规定得较为详细。而且土地部门先后多次对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进行限制,从源头把紧“地根”。林先生称,应该说,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此次发布的细则及通知,并不是新的政策,这些政策早已制定,只是重申性政策,借此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一方面“挤”地出来,另一方面,加快土地的开发周期,加大市场供应量。
在政府三令五申调控土地市场的情况下,福州市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那就是土地市场的供应日渐紧缩,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红火。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福州市房价节节攀升。根据福房指数的分析报告来看,2006年1月为3758元/平方米,到2007年9月均价已达6597元/平方米。在开发商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土地市场放量却持续减少,不少开发商采取普遍“观望”做法,在分批少量开盘延长营销周期的同时,积极参加土地拍卖争取地块。三盛地产总经理程璇坦言,“谁也不想错过这个黄金期”,在较难拍到理想土地的情况下,开发商此刻想赢得市场,开发存量土地刻不容缓。
因此,在这些背景之下,此次土地新政可以说对现有的福州楼市影响甚微。
4:【分析】操作仍有难度
虽然,此次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的细则及通知对现有福州楼市影响颇小,但是业内人士指出,政策的执行会对后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严格执行上,有一定的操作性难题。
郑先生称,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增加土地供应的宗数,吸引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参与竞争,防止大开发商垄断行为。这一规定,从现实的开发环境来看,还值得商榷。这位人士称,大宗土地的开发,有利于开发商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无论从整体景观设计还是楼盘外观,都是整齐划一的,如果过多地引入小地块,那么每个项目开发规模及水平都不统一,难免对城市规划有所影响。土地规模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它要综合容积率、楼间距、建筑外观等种种因素。该人士建议,在城市中心,单宗土地规模过大亦不可行,但在新区,最好还要保证土地出让的一定规模,有利于新区建设。
此外,限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有可能引发楼市格局的变化,大盘时代不再,小盘时代会让一些地块流拍,一些地块过于受关注,反而使楼面地价上升,进而让房价上涨。而拿得起大宗地块的开发商大多资金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会将产品做得更到位。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则不可避免会有差距。
“原则上3年的开发期限,也有些‘一刀切’的弊端”。程璇称,开发商从拿地到办完土地手续、进场清理就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有的项目还会遇上一些非开发商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多年的开发经验来看,小宗地块基本在3年内可完全结束,大宗地块受规划时间长、建设时间长等客观因素影响,3年开发周期限制有些“一刀切”。而开发周期如何来限定,是以全部销售工作结束,还是封顶即可,这也需要明确限定。
业内人士林先生建议,“对于闲置土地的处罚力度,最好能带些强制性色彩”,或者可以学习一些地方在土地的保有环节上,强制征收“空地税”,让囤地的开发商在囤地的同时不得不“心疼”这笔不菲的税。
郑先生称,政府在加大对囤地行为的整治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加大保障房的土地供应量,这样才能在开发的源头进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