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遭遇冷热不均事出有因
就在上述争议骤起之时,10月19日,广州今年第四季度首场土地拍卖会举行。与第三季度卖地时大地产商联袂出击的火爆不同,现场只有三家不甚知名的本土中小房企苦苦支撑,才让当日推出的一幅限价地不至于流拍。
据统计,今年7~9月份,广州共推出30幅住宅用地,占地达160万平方米,其中三个区的拍卖地价都破了区内纪录,先后出现6幅“地王”,白云区一幅住宅用地楼面地价达到创纪录的每平方米1.87万元,而今年前三季度政府的卖地收益已超过去年全年。
有谁想到寒潮会来得如此之快?
“其实不是对土地不感兴趣,而是现在拿地成本增加了不少。”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商向记者表示。“黄金周”前后连续的几轮宏调措施,正是成本大增的源头。
9月27日,央行明确出台政策:商业银行不允许贷款给地产商支付土地出让金。近日据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有关人士称,地产商的开发贷款将严格受限,特别是地产商自有资金审查将受到“特别照顾”,自有资金低于规定的35%比例的项目,根本拿不到贷款。
“十一”长假后,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最新版本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即39号令),重申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必须完全付清土地款才能获得,不得按缴款比例分期发放。若该规定严格执行,地产商利用金融杠杆滚动开发的惯有操作模式,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囤地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此外,近日公布的广州《限价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凡限价房项目,开发建设单位不得进行土地和在建工程的抵押。
“国家加强对土地出让过程中贷款融资的控制,不但令中小房企难以生存,也同样令大型房企财务成本激增。”广州某上市地产商的财务主管私下表示。按他的保守估算,以上宏调措施如“按本子”贯彻执行,公司再出手拿地的话,必须比以前准备多近一倍的资金。
这也难怪广州刚刚推出的限价地备受冷遇,而嘴上总在喊“地荒”的“大地主”们见好就收了。
增加供应还是消化存量?
今年以来,广州楼价持续飞涨。据GTZ戴德梁行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楼价同比上涨了58%。进入10月份后,尽管提高二套房贷首付等调控措施前后夹击,上海、深圳一线城市楼价均有所回落。但广州楼价却依然表现坚挺。
近两年来,广州市政府加速卖地以缓解供需矛盾,今年三季度的住宅土地总供应量也创纪录地达到1.6平方公里。但众多存量土地的存在无疑“稀释”了政策的效力。即使存量土地不是42平方公里,而是官方认可的11.8平方公里,按最大可能开发速度算,地产商们至少未来两三年“手里有地,心中不慌”。
如何令近期推出的土地更快转化为市场上的实际供应,成为政府官员们头疼的事。
日前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言人回应记者就此提出的疑问时强调,政府完全有能力对土地进行调控,各部门之间将加强信息共享,运用卫星图片和航拍图片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打击囤积土地的预警预报机制,并坚持“应查尽查、应收尽收”的原则,清理和处置闲置土地。
同时,为了让新出让土地如期开发,土地出让合同也提高了门槛,对动工开发、预售、竣工等环节均做了严格约定,倘若地产商不守承诺,将面临支付违约金甚至解除合同、无偿收回等严厉惩罚。
据悉,广州市政府还在研究具体措施,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管理,限制开发建设和投资未达到法定条件的地块办理转让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