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无疑是中国百姓的命根子。面对在调控政策接连出台背景下仍不断飞涨的房价,许多市民深陷于进退两难的矛盾旋涡中——是坚决追涨,还是持币待购?
备受瞩目的新政
9月27日,央行和银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知中“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的新政被寄予厚望。
“打击炒房一族,提高炒房成本。”华夏银行理财师称,高首付和高利率无疑将会给房地产投机降温。
房地产业内人士也表示,监管部门此番出手显示出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忧虑。一般来说,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有15%的优惠,而此次新政规定第二套房贷利率必须达到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1.1倍(8.613%),相比原来的房贷利率(6.6555%)一次性提高将近200个基点,高出原来水平将近30%。以每次加息27个基点来计算,等于一次性加息7次半。
期待中,民众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在决定此次新政成败的关键点上——如何认定“第二套房”?
两月过去了,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不同银行“以户为单位”和“以个人为单位”的不同界定,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如何才算“第二套”?
10月13日,《上海证券报》报道,央行、银监会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就“第二套房”认定定下“三基调”:公积金贷款不列入认定是否为第二套住房的参考项;已结清借款的购房者,如果再买房仍按第一套住房进行贷款,首付仍执行30%的标准;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仍有房贷未结清的,再贷款购房需算作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
同时,在建行明确以“户”为认定单位的同时,上海多家银行表示,以“户”为单位存在认定难度,而且标准过严,以“个人”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可能成为主流。
看似简单的“三基调”,究竟能否被炒房者又一次钻空子,“三基调”背后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再次成为人们解读的中心,持怀疑态度者向记者表示了各种担忧。
第一条,公积金贷款不列入参考项,即公积金贷款买房不受新政影响,再买不算“第二套”。尽管公积金的覆盖面包括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内的广泛人群,但实际上一些低收入弱势群体却被排除在外,如非国家单位职工、未缴纳和拖欠公积金的单位职工、农民、无业人员及部分退休人员。由于公积金具有福利性质,那些本就未享受“福利”的人本次仍然无法得利。
第二条,已结清借款的购房者,如果再买房仍算“第一套”。也就是说,如果“卖一套炒一套”般地循环炒房,也永远不存在“第二套”,仍能每次享受“第一套”的优惠。
最后一条是争论的关键,即夫妻双方只要有一人房贷未结清,再买房都算“第二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户”为单位。除了未能杜绝“循环炒房”的漏洞、部分银行可能会借“审查难度”放宽标准外,也会让“借用其他亲属名义炒房者”有漏洞可钻。
放大希望可能失望
就如何在贷款审查时认定夫妻身份,建设银行省分行工作人员表示,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不仅有个人的信用详细资料,而且会备注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信息。因此,以“户”为单位认定,在技术上不存在难度。
他同时表示,本次新政的出台,最大的杀手锏不是提高首付,而是利率的大幅度提升。如果购买第三套房,首付和利率都会再上浮10%,买得越多,首付和利率会越来越高。因此,新政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同时贷款多套房的炒房者,让他们“房价涨幅大于还款利息”的算盘落空,提高炒房成本,最终因得不偿失而选择退出。
银行业人士表示,之所以部分银行更倾向于以“个人”为单位认定,是由于多放贷款于银行有利。工商银行省分行个金部的工作人员表示,个人住房贷款确实属于优质贷款,不仅风险小(住房作抵押),而且按时还款率较高,日益庞大的客户资源为各家银行所看重,往往签约一个楼盘就带来数百笔的贷款。
截至目前,记者采访了解到,建行、工行、中行、民生等多数银行仍然“按兵不动”,虽均接到了总行发来的文件,但由于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仍按过去的放贷标准执行,即以“个人”为单位。
10月24日上午,记者就此专门咨询了银监会,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新政的出发点是为了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并不能指望仅靠这一个政策就杜绝炒房行为。目前,实施细则仍在制订过程中,很快就会出台,各商业银行的标准应该会统一。
对于新政,房地产中介商黄先生认为,房价的上涨有多种因素,新政的影响主要还在心理层面。他表示,靠贷款炒房的基本上算“职业炒家”,毕竟只是少数。由于近几年房价一路上涨,已经有不少“有钱人”将买房当成了一种理财手段,拥有三四套住房的家庭不在少数。他们将房子囤积起来并不急于出手,期望获得比银行利息高出几十倍的利润,而这部分人往往不选择银行贷款,贷款的多数是月薪在3000元以下的工薪阶层,因此整个市场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毕竟目前还是强势的卖方市场。从目前情况看,可能在心理上会有一定影响,近日前来咨询“第二套房”的人明显增多,卖家对房价出现拐点的担心开始增加,更怕接下来还会出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急于出手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