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盖“土楼”
郝倩
有一个想法,先去做了,遇到问题,再逐个解决并修正方法。这是王石的行事风格。套用在“土楼”的实践中,也是如此。
“土楼”,万科内部对“万汇楼”的昵称。万科的初衷:仿福建客家的围屋结构,盖一栋楼,然后以便宜的价格租赁给中低收入人群,成为民间“廉租房”的提供者。
但是,土楼能不能成功?盖了土楼的万科说了不算,要目标客户说了才算。万科已经遇到的现实是,廉租房的运营体系与其擅长的商品房开发有很大不同。要在提供廉租房的同时,保证“土楼”实现自力更生,是件棘手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土楼”不能保证自我生存,那么,受限于高昂的地价,王石希望“土楼”可以在城市的边边角角四处扎根的理想,就将与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要研究清楚,起码要一两年,现在大家都没想清楚。试验的意义,就是要得到经验,或是教训。”该项目相关人士坦言。即使在万科内部,大家也默认,这是一片试验田,这种全新的尝试允许失败。
“土楼”的高成本运作
此次,万科内部有关“土楼”的博弈,与之前很多项目有些不同。
土楼的容积率仅为1.2,在1万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的空间范围内,需要沿着外围一圈分布297套房子,容纳1800人居住。这种“新围屋”实践,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样的建筑由于利用的都是城市边边角角的地块,投入不大,又能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王石曾经为自己做“廉租房”的想法兴奋不已。
在万科内部,“土楼”的工程名称为“万科低收入住宅”。《第一财经日报》在其工程部看到:按照“土楼”的时间表,基础施工从2006年12月5日开始,备案完成计划在今年12月30日;交付使用在2008年4月30日。
然而从建造到运行,不断有新问题出现。
根据万科内部的研究结果,目前广州市场上有两种运行成熟的廉租房:第一,“城中村”内的农民房;第二,工业园区中的配套宿舍。这两种房源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土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记者通过调查天河区以及白云区的“城中村”了解到,在这些村落,全框架的楼房建造,6层左右的高度,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可以控制在700元/平方米之内。
但是,这块位于广州和佛山交界处的土地,楼面地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万科要做高品质住房,“土屋”的土建成本要达到800元/平方米。这其中出现了高额价差。
因此首要问题就是成本如何解决。
董事会所拨付的资金当然远远不够。记者通过万科广州公司了解到:“土楼”的投资预算中,通过董事会批复,企业公民基金中拨出了1500万元。剩下的部分则基本由广州公司通过利润补足。而整个项目的投资大约在4600万元。
随后在建造过程中,如何平衡设计师效果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又成为一个协调重点。
在参加了海外一个设计展之后,万科土楼的设计团队更加明确要让土楼的设计达到国际水平,并可以受到国际同行业的认可。但是,工程组则强调成本与实用性。
例如,“土楼”的设计师坚持要主推两房一厅的户型。他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要把孩子放在老家,部分原因就是所住的房子无法满足家庭需要。他的理想是让外来打工的人员可以带着孩子在广州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