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五一”假期,房地产市场接连传来重磅消息。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就房地产方面提出,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近期,随着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退出限购,全国已经仅剩四个一线城市和西安、杭州、天津等城市仍在部分核心区域存在限购政策。就在30日同一天,天津发布限购放宽政策,允许京冀户籍居民和在京、冀就业人员在津购买住房时享受本地居民待遇,并对市内六区120平米以上新房放开限购;北京也时隔13年首次松动了住房限购措施,允许有2套房的京籍家庭或有1套房的单身人士在五环外新购一套房。
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的新提法有何深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否会彻底放开限购?二手房库存难题如何破局?带着这些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二手房库存”应优先消化
《华夏时报》:会议提出,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和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时相比,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是否出现了不同的新变化?“统筹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是本次会议的一个新提法,有什么隐含的深意?
倪鹏飞:应该说,2023年7月份政治局提出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之后,整体的房地产政策一直处在统筹和探索的过程之中。这一次政治局会议提出“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实际上明确了政策着眼点和方向,即从住房需求的角度来制定目标。
消化存量方面,总体来说,中国各个城市的楼市,包括一线城市,目前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过剩。判断是否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国际标准就是户均住房1:1.2,也就是每户拥有1.2套住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可能就属于过剩的状态。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区位性非常强的市场,有些存量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和大都市圈地区还有一定的人口增长空间,包括农民工、外来人口等等,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推动下,如果住房增量不增加的话,过剩的存量可能就慢慢被消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提法对“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的表述是有细微区别的:消化存量说的是“消化存量房产”,显然重点在于消化过剩的商品房;而优化增量说的是“优化增量住房”,其重点在于保障房的增量。所以,保障房的供给增量也要根据结构性的需求,有需求的再去增加供给。
《华夏时报》:二手房是当前商品房市场的存量中最难消化的部分吗?
倪鹏飞: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的住房出现了至少是暂时性的存量过剩,它不是之前住房短缺时代的暂时性过剩,而是一手房和二手房同时出现了过剩,但最主要的是二手房过剩。
住建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二手房交易量占全部房屋交易量的37.1%,创历史新高,全国已经有7个省和直辖市的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了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除了二手房交易同比增加、市场扩张需求收缩以外,一个比较明显的证据是,每当出台利好政策的时候,二手房的挂牌量和销售量都会快速增长。这说明,市场不仅认为利好政策是买的时机,更认为是卖的时机,这也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的政策效应远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
因此可以说,中国房地产正在进入二手房消化主导的调整期,消化存量首先要实现二手房市场的基本出清。原因是二手房市场市场化比较强,它的价格工具弹性比较大,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二手房去库存应该是处在优先的位置,而在二手房市场出清之前,一手房的存量消化和调整可能被不断延后。
因此从政策的角度来说,要想促进一二手房市场联动、快速消化存量,一方面必须解决供给的价格弹性,让市场能够自由定价;另一方面要减少企业暴雷的风险,改善市场预期,所以这次政治局会议也再次提到了“保交房”。
住房“以旧换新”并非根本之策
《华夏时报》:此次政治局会之前,有市场传言说政策重点会转向“去库存”,或将采取让城投公司等收购存量房转成租赁房的模式,是否有这种可能?二手房去库存问题要如何解决?
倪鹏飞: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收购市场上的商品房作为公租房或保障房,应该说学术界和主管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国际上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是一个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的方向。但是现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收购这些住房的资金来源,显然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下决心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供地方来做这项工作;第二个就是要解决政府参与进来之后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设计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尽量避免发生企业将责任全都甩给政府的负面作用。
二手房库存激增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动态的问题。如果在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一个家庭拥有两套房,他可能不会认为是过剩的;但如果市场预期比较差,他觉得持有两套房子会增加损失,或者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可能就想出售,这就变成过剩了。所以我想,除了绝对数量上1:1.2的国际标准以外,相对数量上,其实当前二手房市场是出现了一个由于预期的变化,导致由潜在过剩变成现实过剩的过程。
至于解决二手房去库存的问题,要分两个层面去看待:一个是,去库存有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另一个是,政府要在税收、金融、行政等方面给予便利,引导和促进二手房的消化。在税收方面,可以采取售房者和购房者共同分摊税费、卖旧换新减免税费等;金融方面,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行政监管方面,交易手续上可以给予便利。同时,要加强二手房市场的监管,在市场供给激增的情况下,会有一些不规则的行为扰乱二手房市场秩序。另外,政府除了收购存量一手房作为保障房出售或租赁外,也可以收购二手房作为保障房,这样也能加快二手房的出清,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更容易卖旧买新,进而促进一二手房市场的联动。
《华夏时报》:4月30日,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同时调整了限购政策,北京放宽了在五环外购房的资格,天津允许京津冀居民在津购房。从限购政策力度的角度来说,这两座城市是否还有继续放宽的潜力?未来一线城市是否有可能完全放开限购?
倪鹏飞:京津限购的局部解除是一个逐步尝试的过程,因为,一线城市或者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总体上随着供求关系和预期的变化,许多城市都可以解除行政性的限制,实现市场决定交易。从北京的情况看,一些核心区可能还要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外围地区是可以解除的。
我认为天津未来完全解除限购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来看,天津虽然教育和公共服务的资源比较好,但人口流入和住房的潜在需求压力不是太大。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天津未来完全解除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华夏时报》:部分城市在“以旧换新”行动中推出了住房以旧换新,这种思路可行吗?
倪鹏飞:住房以旧换新,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采取的一个去库存的重要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一手房的库存。这当然是一种思路,但是否能成为一个主流的思路,我认为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各个城市的住房购买力,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根本上还是要城市内居民真实的购买力,及其就业、收入等整体发展的前景预期。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能够起到一定的杠杆作用,但不是一个根本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这个预期的情况下,对于很多居民来说,不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政策利好的刺激,就能调动他作出购房这样巨大金额的决策行为。所以我感觉这个政策作为一个辅助性的政策是可以的,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政策。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