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一直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4月份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市场都会出现“关于中央政策可能非常大力度放松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行业将出台非常有力的刺激政策”预期。但在7月20日之前,调控政策主要是一些地方局部调控政策,非全国一致性的、大方向上统一的政策。直到7月政治局会议,使得房地产政策的出现重大拐点。7月2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7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通稿中,没有再提“房住不炒”的说法。
针对近期地产行业情况,中债资信企业与机构部总经理孙静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复苏、常态和变数
对于当前的地产形势,中债资信企业与机构部总经理孙静媛认为,可以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复苏、常态和变数。
在过去一到两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整体面临拐点,疫情叠加本轮民营房企去杠杆等外部因素导致短期超跌。今年一季度,随着疫情的放开和积压需求的释放,行业呈现出复苏的势头,1~3月百强房企的销售收入增长了6%,这其实证明了复苏的一个表征。但二季度增速放缓,也说明复苏和回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在中央多次重申房住不炒和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的背景下,立足于我们国家广大的需求空间,行业长期有望维持在市场容量达到10万亿左右的规模,具备一定韧性。目前,行业逐步进入到了常态化的恢复阶段。
不过,复苏之下,局部仍有变数。一是销售复苏呈现出冷暖不均的特点,本轮复苏高度依赖北上广深和杭州等高能级热点城市,目前相关城市复苏进程也有所放缓。二是房企资产处置、盘活进展缓慢,从今年新增出险企业看,头部房企安全线仍有小幅上移趋势。三是投资人情绪还没有完全恢复,使得行业面临的信用收缩势头,实际上没有发生有力的扭转。
融资端的政策对行业影响作用最大
2022年年底金融十六条出台以后,对市场的信心有很大的提振,金融16条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融资、保交楼、风险处置和住房租赁支持等。孙静媛认为,对行业影响作用最大的是融资端的政策。
从大家所熟知的“三支箭”来看,第一支箭,信贷端持续发力,从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开发贷余额已将近13万亿,增速已接近近两年的高点6%,二季度增速虽小幅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
第二支箭,债券端结构性惠及,境内债无论是中债增担保,还是信用保证工具,都对优质民企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同时,境外融资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第三支箭,股权端已有超过30多家的房企披露了股权融资计划,6月招商蛇口的定增获批,意味着第三支箭在实操层面已正式落地。总体来看,行业的融资总量边际改善,但仍存在一定分化。
分化具体表现在哪里,孙静媛则认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基础之上,可以呈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于优质的房企,融资端的支持还是非常的坚挺;二是对于能够积极自救、顽强偿债的一些房企,融资端也是持续支持的,从“硬汉”雅居乐、中骏过往的债券二级市场价格也体现出投资人的认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预期正在逐渐形成;三是对于基本面偏弱、有展期/逾期记录等信用瑕疵的房企整体融资压力仍较大,对于化债持消极态度的房企,其应对态度也将反映在融资分化中。
房地产行业的新发展模式租购并举
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的顶层的设计是租购并举。今年2月人民银行等对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17条”公开征求意见,也是在积极鼓励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促进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在这种新模式下,房地产的转型,孙静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专业化分工模式,例如代建。第二个方向是大资管模式,地产企业尝试做一些产业园、商业和社区的运营。第三个方向是城市更新模式,对存量资产盘活改造、资产增值等。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三高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而当前房企面临最重要的转型其实是积极“瘦身”,着力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房企优胜劣汰趋势凸显
过去的一年,房企销售排位及拿地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项目资源及融资资源进一步向央企国企和头部民企集中,优胜劣汰趋势凸显,资金实力强的城投和国资入局,区域深耕型房企面临更多发展机会。不过,行业的整合初清还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参考过往的过剩产能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预计经过3~5年形成新的阶段性稳固的行业竞争格局——头部央企份额进一步扩大,地方国企弯道超车,示范性民企企稳经营,出险房企缩表退出。
在新形势下,近两年房地产行业经历重大变革与冲击,使得原来适用的分析框架和评级逻辑出现了局部的失灵。例如,原有的行业评价方法更偏中长期,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成为行业一个主要的矛盾和关注点。今年流动性这个命题仍然存在,因为行业仍处于偿债的高峰期,债务集中到期及境外融资依赖度高的房企债务接续压力仍很大。同样的,融资端的分化,又会使得弱资质房企协商再展期难度加大。整体来看,流动性仍然是当前行业应重点关注的一个核心要素。
除了流动性之外,孙静媛表示,还应该重点关注随着弱资质房企出清和离场,对于“活下去”的房企,关注点要回归本源,即企业实实在在的经营竞争力,包括项目布局、运营管理效率以及产品力等要素。如果想更加准确地判断一家房地产企业的情况,需要围绕这些要素去进行更加精细化、更有前瞻性地分析,这也对我们新形势下地产评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