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房地产这头“灰犀牛”,央行不是说说而已。
据上海证券报1月14日报道,截至目前,多家银行1月信贷投放额度已基本告罄。其中,受房地产融资新规影响,涉房贷款额度出现大缩水。
不少股份行的房产信贷早早放完,跟额度紧张有关。
某大行房产事业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一季度涉房(房地产融资)信贷规模为300亿元,今年一季度封顶只有100亿元,大幅缩水三分之二。“监管部门同时管控增速和增幅,我们短期内也不能增加多少。”他说。
缩水三分之二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的房贷额度,要比往年减少66%!
涉房贷款规模的减少,背后是央行对房地产“动真格”了。
从1月份开始,央行正式实施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内容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是中资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房贷的余额占比,都不能超过央行设定的“上限”,这是刚性的“硬规定”。
具体来说:六大国有大行(工农中建、邮政、交通)、国家开发银行为第一档,两个上限分别为40%和32.5%,在5档中最高。
招行、农发银行、浦发、中信、兴业等17家中型银行,为第二档,两个上限分别为27.5%和20%。
所谓“上限”,意思就是银行给房地产的信贷要有“天花板”,不能超过这个标准。
尽管很多银行并没有超标,但大家还是不由自主地降低了房贷额度,生怕成为央行调控的“出头鸟”。
通俗一点说,把银行的信贷资源看成一个大蛋糕,央行是做蛋糕的,同时还指挥银行怎么来分蛋糕。
以前,房地产这个顾客出手豪爽,能分到一大块,做蛋糕的一看这可不行,不能一下子抢光了,留点蛋糕给其他顾客,给银行定两个比例,不能超过这两个界限,差不多就这个意思。
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威机构,央行对待房地产市场的态度,决定了未来楼市的方向,作为资金驱动、杠杆撬动的行业,信贷资源收紧,房价自然没了大幅上涨的基础。
涉房贷款收紧还只是第一步,央行这次还把重锤挥向“跨境炒房”。
据央行上海总部,1月13日,国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召开2021年上海市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有效防控跨境资金流动系统性风险,严格规范资本市场外汇业务、跨境购房等行为。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监督检查,维护外汇市场正常秩序。
很多人纳闷:什么叫“跨境炒房”?
一类是所谓的“海外置业”。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开始进行“海外置业”,其中来自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投资客居多。根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超高净值人群中60%在海外配有资产,有近8万超高净值家庭在海外拥有房产。
拿东南亚来说,泰国是中国买家海外置业目的首选,碾压美加、北欧和澳洲,连续三年提升,早在2018年,中国买家对泰国楼市的投资总额就达到23亿美元,在最受欢迎榜单上排行第四。
在柬埔寨,中国炒房客询盘数同比猛增逾550%;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了炒房客的“肥肉”,房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还有欧美、澳洲等地,早就遍布炒房客的身影,拿温哥华来说,仅2015一年,中国人的购房资金就已经超过600亿,占当地销售额的1/3,刚刚上市的新楼盘中,最终销售出去的房子超7成是中国人。
另一类,是国外热钱涌入我国楼市。
过去一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创出新高,7个月时间升值近10%,在2021开年首个工作日升破6.5,两日一度上涨超千点。
这也意味着,去年下半年进入国内的热钱,只要简单通过人民币升值和相对美国更高的储蓄利率,就能在半年内至少于中国境内获得较高的无风险套利收益。
昨天蓝白发了一篇文章,北上广深房价齐涨,成交量突破3年以来的新高,一线大都市的房子,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核心“资产”,量价齐升的背后,或许跟这一类投机资金的助推有关系。
无论是限制房贷额度,还是打压“跨境炒房”,央行的这一系列动作,让囤房客的处境变得很麻烦。
要做到“囤房”,一要靠充裕的房贷额度和杠杆,二要靠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购房视野,资金能够轻易流动。
但央行一边压制住银行流向房地产的信贷,另一边又专门打击“跨境买房”,直接把炒房投机资金给“锁死”,相当于断掉了房价大涨的“水源”,房子“囤”得越多,未来接盘的人就越少,看似上百万、数百万的资产如果无法变现,无非就是“纸面财富”罢了。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