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房产资讯 > 正文

《经济日报》另类表态信号明显 房地产调控生变?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18.11.07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扫描到手机
导语:在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定调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标签:   楼市  调控

  官媒“另类”表态,房地产调控生变?

  来源: 一见财经

  房地产调控的风向变了?

  昨天(6日),《经济日报》刊发题为《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对房地产的高压态度。

  文章中有一段表述耐人寻味:

  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对满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

  “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过于冷清。”这和7月份政治局会议上“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相比,口径有所放松,又加上了“过快”二字。

  看完之后,细思极恐,经济下滑,各地也出现了房价下跌导致的维权事件,是不是坚持了2年多的房地产调控又要放松了?

  01

  《经济日报》文章的基调和上月29日新华社发布的文章基调不太一样。

  新华社10月29日发布题为《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的文章称,从最近一系列政策来看,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

  文章称,政策“说话”对引导和稳定房价预期起着关键作用,把一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的躁动打回原形,让有些地方寄予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希望迅速冰冻。

  “不立不破,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尚在研究、还未完全建立之际,在房地产调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的关键期,不会允许任何放松原已建立的调控政策体系、任由房价上涨的做法。”

  新华社发文的背景是,有些声音认为,房产调控政策可能要放松。新华社作为“国社”向市场喊话,言外之意就是:想放开房地产调控,休想!

  《经济日报》发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个别城市房价下降或者涨幅回落了,需要树立信心。

  对比发现,新华社是要打破外界对“房价不可能下跌”的幻想,击溃炒房者的信心,而《经济日报》是让大家看到,房地产还有希望,仍然大有可为。

  在国社喊话刚刚过去一周,《经济日报》又“另类”表态,信号明显。

  02

  6日的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第13版的“时评”版,是以专家评论的形式发出来的。


  文章说:“一些城市‘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就代表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了吗?这种声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文章还说:“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更应该看到,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坚实的。”

  这句话表明,政府是不希望房地产过于冷清的;另外,房地产持续发展还是有基础的,一个是经济增长带动,一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见君发现,《经济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网10月31日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当时的文章标题是《房价会否大跌?专家:“大起”“大落”都要防范》。

  文章援引专家的话重新解读了7月31日政治局会议关于“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称把“过快”去掉表明了中央的决心,但从根本来说,完全杜绝房价上涨不可能。

  文章称:“房地产调控目的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房价基本平稳。中国房价现在依然是高房价,目前是想办法不要继续攀升,但很难说高房价时代一去不复返。”

  文章援引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的话称,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03

  据一见君长期观察,官方若要改变某项政策或者释放信号,一般都是通过权威媒体,直接发表署名文章或者接受采访。比如之前刘鹤副总理紧急接受三家官媒采访。

  根据定位,《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

  这时候《经济日报》发文,值得深思。

  11月2日,央行在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称,要关注房地产信贷占比过高、部分居民违规加杠杆购房、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率过高等风险。

  报告称,房地产行业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金融体系。

  从直接影响看,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敞口较为集中,2017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8%,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银行业将直接面临信用风险。

  其次,部分房企还通过信托、资管计划等各类非银渠道融资,存在融资模式复杂、多层嵌套的问题,其风险有可能通过以上渠道传导至金融体系。

  最后,我国大量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为房地产,如果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可能通过抵押物价值变化渠道导致风险向金融业传导。

  从间接影响看,房地产涉及众多上下游行业,其发展状况会对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偿债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金融体系风险状况和经济增长形势。

  可以看出,房地产实际上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经济日报》最新文章或许和央行这个报告多少有些关系。

  04

  在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定调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上述论述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取代了以往历届政府提出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取消“过快”两个字就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当时,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评论人士,都认为本次会议的新表述意味着高层绝不能容忍房价上涨,哪怕缓慢上涨也不行,对应的含义就是房价只能下跌或者平稳。

  政治局会议公告后,股市中地产股暴跌。这种影响后来还传递到了土地市场,8月6日,石家庄出让4宗地块,其中多块流拍。8月2日,江苏泰州海陵区出让1宗住宅用地,经过13轮竞价,最高出价达到11.32亿元,但仍因未达政府设置的底价12.95亿元而流拍。

  后来,各地还出现了因为开发商降价老业主维权事件;万科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中弘股份也退市了……房地产市场一片惨状。

  情急之下,房地产的“夜壶”是不是又要重新提起了?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

  官媒“另类”表态,房地产调控生变?

  来源: 一见财经

  房地产调控的风向变了?

  昨天(6日),《经济日报》刊发题为《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对房地产的高压态度。

  文章中有一段表述耐人寻味:

  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对满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

  “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过于冷清。”这和7月份政治局会议上“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相比,口径有所放松,又加上了“过快”二字。

  看完之后,细思极恐,经济下滑,各地也出现了房价下跌导致的维权事件,是不是坚持了2年多的房地产调控又要放松了?

  01

  《经济日报》文章的基调和上月29日新华社发布的文章基调不太一样。

  新华社10月29日发布题为《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的文章称,从最近一系列政策来看,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

  文章称,政策“说话”对引导和稳定房价预期起着关键作用,把一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的躁动打回原形,让有些地方寄予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希望迅速冰冻。

  “不立不破,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尚在研究、还未完全建立之际,在房地产调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的关键期,不会允许任何放松原已建立的调控政策体系、任由房价上涨的做法。”

  新华社发文的背景是,有些声音认为,房产调控政策可能要放松。新华社作为“国社”向市场喊话,言外之意就是:想放开房地产调控,休想!

  《经济日报》发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个别城市房价下降或者涨幅回落了,需要树立信心。

  对比发现,新华社是要打破外界对“房价不可能下跌”的幻想,击溃炒房者的信心,而《经济日报》是让大家看到,房地产还有希望,仍然大有可为。

  在国社喊话刚刚过去一周,《经济日报》又“另类”表态,信号明显。

  02

  6日的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第13版的“时评”版,是以专家评论的形式发出来的。


  文章说:“一些城市‘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就代表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了吗?这种声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文章还说:“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更应该看到,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坚实的。”

  这句话表明,政府是不希望房地产过于冷清的;另外,房地产持续发展还是有基础的,一个是经济增长带动,一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见君发现,《经济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网10月31日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当时的文章标题是《房价会否大跌?专家:“大起”“大落”都要防范》。

  文章援引专家的话重新解读了7月31日政治局会议关于“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称把“过快”去掉表明了中央的决心,但从根本来说,完全杜绝房价上涨不可能。

  文章称:“房地产调控目的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房价基本平稳。中国房价现在依然是高房价,目前是想办法不要继续攀升,但很难说高房价时代一去不复返。”

  文章援引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的话称,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03

  据一见君长期观察,官方若要改变某项政策或者释放信号,一般都是通过权威媒体,直接发表署名文章或者接受采访。比如之前刘鹤副总理紧急接受三家官媒采访。

  根据定位,《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

  这时候《经济日报》发文,值得深思。

  11月2日,央行在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称,要关注房地产信贷占比过高、部分居民违规加杠杆购房、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率过高等风险。

  报告称,房地产行业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金融体系。

  从直接影响看,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敞口较为集中,2017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8%,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银行业将直接面临信用风险。

  其次,部分房企还通过信托、资管计划等各类非银渠道融资,存在融资模式复杂、多层嵌套的问题,其风险有可能通过以上渠道传导至金融体系。

  最后,我国大量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为房地产,如果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可能通过抵押物价值变化渠道导致风险向金融业传导。

  从间接影响看,房地产涉及众多上下游行业,其发展状况会对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偿债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金融体系风险状况和经济增长形势。

  可以看出,房地产实际上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经济日报》最新文章或许和央行这个报告多少有些关系。

  04

  在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定调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上述论述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取代了以往历届政府提出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取消“过快”两个字就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当时,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评论人士,都认为本次会议的新表述意味着高层绝不能容忍房价上涨,哪怕缓慢上涨也不行,对应的含义就是房价只能下跌或者平稳。

  政治局会议公告后,股市中地产股暴跌。这种影响后来还传递到了土地市场,8月6日,石家庄出让4宗地块,其中多块流拍。8月2日,江苏泰州海陵区出让1宗住宅用地,经过13轮竞价,最高出价达到11.32亿元,但仍因未达政府设置的底价12.95亿元而流拍。

  后来,各地还出现了因为开发商降价老业主维权事件;万科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中弘股份也退市了……房地产市场一片惨状。

  情急之下,房地产的“夜壶”是不是又要重新提起了?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
[阅读全文]
海西房产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海西房产网”,获取楼市新闻资讯。
地产要闻,一手掌握!更多关注@海西房产网官方微博
更多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地产招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16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1002896号
客服电话:0591-83784488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37658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