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厝村永盛梁氏宗祠的外墙上,两只白象栩栩如生

宗祠外墙上的雕刻非常精致

村里有一口元代古井,至今还能打水

春节期间,宗祠里演闽剧,老少看得津津有味

梁厝村位于三江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日前,海都记者从福州市相关部门获悉,梁厝村保护系列规划项目已经启动,该村将被打造为福州市第14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梁厝村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紧邻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由福泉高速、规划中的永南路、贻燕路及梁厝河围合而成,用地面积34公顷。
梁厝村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名人辈出。村内列入保护的古建筑30多处,有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龙瑞寺,宗祠内留有理学家朱熹的墨宝、清朝皇帝御赐的三个“福”字方匾。
据了解,梁厝村保护规划,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项目组开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了福州市三坊七巷规划设计。梁厝村将打造三江口的“三坊七巷”。
千年古刹龙瑞寺 记录海丝文化
村民说,村内的古建筑现有30多处,有唐朝、元朝的,大多数建于清朝。
最有名的要数村中的千年古刹龙瑞寺。该寺始建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比鼓山涌泉寺还要早7年。在布局上建有山门、天王殿、塔院、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等。
走进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殿基的青梨石浮雕石刻。浮雕石刻共计12面,村民说,这些石刻都是唐代原件,历经千年,但整体保存完好。浮雕的内容有双狮戏球、封侯挂印、八蛮贡象、海族献宝、鲤跃龙门、士子游春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蛮贡象,4个外国人牵着一头大象。
村民说,梁厝村靠近闽江,古时还有渡口和码头,也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口岸。浮雕表现的是闽王王审知对外开放港口,与外商友好往来,当时梁厝村开展对外贸易交流的场景。
此外,龙瑞寺原来还有国宝级的文物陶制双塔,它们为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立,原本矗立在龙瑞寺大院的东西两边,因为每座塔身还有1038尊佛像浮雕,又被称为“千佛塔”。1972年,有关部门将这陶制双塔移至鼓山涌泉寺的天王殿前,如今已成为涌泉寺的宝物之一。
宗祠始建于南宋 留有朱熹墨宝
村内还有一处古建筑十分有名,那就是梁氏宗祠。现在的这座宗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元朝时经历过一次扩建,增加了戏台、回廊、天井等,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梁氏宗祠正门的两侧墙上,各有一只大象,象身是梁氏族人每家每户贡献一只白酒杯,由数百只白色陶制小酒杯镶嵌而成,栩栩如生。进入宗祠大门,可以看到正中挂着一面匾额,写着“贻燕堂”。
村民说,这三个字是朱熹题的,在宋代,梁厝村的祖先曾在燕山脚下创办“梅涧书院”,因爱好理学,便请朱熹前来讲学,朱熹离开时,手书“贻燕堂”三字,后来“贻燕堂”就成为梁氏宗祠的堂号,高挂于宗祠堂中。
“贻燕堂”旁还挂着3个“福”字,村民说,这是清朝道光皇帝的亲笔手书。据记载,梁氏族人梁章钜担任清朝广西巡抚期间,与同为福州人的林则徐一起力主禁烟,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道光皇帝龙颜大悦,于道光十七年正月初五欣然题下5个“福”字赐予梁章钜。梁章钜将3个“福”字挂于梁氏宗祠中,另两个放置于他当时居住的三坊七巷小黄楼中。
梁厝村保护系列规划项目将完成古建筑保护修复1.8万平方米。目前,三江口片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而在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如遇需迁移保护的历史建筑,也将迁移至梁厝村保护街区内。
梁厝村名人辈出“一村两院士”
梁厝村尊师重教,文风鼎盛,历代名人辈出。
村民介绍,清朝时,较为知名的有当时的广西巡抚、两江总督梁章钜,中国近代史上的科技翻译家梁鸣谦。民国时期,梁厝村走出多位国民党高官,如梁序昭、梁敬铁享等。
梁厝村“一村两院士”,走出了两位中科院院士,分别是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的梁敬魁,中国第一任导弹总设计师、中国战术导弹重要奠基人、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梁守槃。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