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市场+保障,买房+租房
去库存前景如何,决定因素是未来我国住房的需求潜力大小。根据新的住房改革思路,由进城农民工构成的新市民群体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住房需求人群。
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陈晟测算,按目前人均35平方米的水平测算,1亿新市民将带来35亿平方米的新增住房需求。此外,各地棚户区拆迁改造、面向住房困难人群的保障房、改善性住房等各类需求未来10年的增量将达到60亿平方米左右。
他认为,未来住房需求将越来越多元化。改善性二套房、高舒适度住房、适老住宅、青年公寓、季节性住宅等,都是住房市场上的有效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的供给也是有效供给,“当下楼市的供给仍不够满足这部分需求,供给侧改革要解决这部分的需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住房需求不等于购房需求。比如,面向青年群体租赁需求的长租公寓,也是去库存、稳市场的新领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为满足新需求,房地产业应加快供给侧改革,包括减税降费、保障房货币化安置、增加公共品供给等,这些都是未来政策的发力点。
方向:“去库存”状态下房地产角色生变
业内人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到“十二五”末,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达到1.08套。就全世界经验而言,户均拥有1.1套住房以后,住房市场的峰值就会到来。因此,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明显回调,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因为供求关系已完全逆转。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业的角色和发展方式也正在悄然生变。
孙立坚说:“过去我们都称房地产业是‘黄金十年’,这期间房地产投资增速每年都能保持20%以上,房地产上下游涉及多个行业,是拉动投资的中坚力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引擎。但现在行业供大于求,库存严重,一方面要稳住房地产投资,让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另一方面地产商的定位也要随之改变,以前是城市开发商、建设商,未来要向着城市运营商、配套服务商的角色改变。”
对地方政府来说,房地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将逐步淡化,而需更加注重与其他产业的配套、结合。
养老催生了养老地产、安乐地产;“互联网+”催生出地产后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成为开发商争夺焦点;在“双创”氛围下,共享办公空间等新模式已经诞生。
“房产将更多扮演产业载体和容器的角色。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加需要其他公共资源和实体产业作为依托。”陈晟说,以上海张江高科为例,地产开发收入在持续下降,企业也正在变身为“投行型”产业地产企业。这种“地产+产业”的模式使房地产业走向稳定中国经济的舞台。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