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考虑到去年四季度成交基数较高,成交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地价房价“高处不胜寒”
新9·30政策和双降的出台,进一步刺激了“金九银十”中的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豪宅仍在大卖,土地仍然遭抢,但无论是房市、还是地市,均已是高处不胜寒。
作为楼市风向标的深圳在九月后开始转向。在7、8、9三个月时间里,深圳楼市的成交一直在下滑。进入9、10月,价格开始松动。新房市场出现开发商降价促销,二手房市场则主动下调报价。深圳中原的抽样结果显示,坂田、南山、龙华、蛇口等上半年疯涨的区域房价已出现下跌。
10月21日,碧桂园联合中国金茂以52亿元的代价拿下中关村(11.12, -0.13, -1.16%)科技园丰台园东区三期2宗商业用地。但是,据传近期碧桂园集团内部对这2宗土地的处置产生了不同意见,或将退出地块开发。
郭毅认为,这一事件凸显了北京市场高价拿地的风险。即使通过联合拿地,也不一定能规避地价过高、未来难以销售的风险。
2015年,在北京已出让的29宗宅地当中,实际楼面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多达13宗,加上目前正在出让的土地,将达到18宗以上。
这18宗地块项目的未来售价均超过6万元/平方米,进入高端住宅产品序列。其中纯商品住宅部分的可售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左右,而在2015年截至目前,北京纯商住宅市场成交价6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端住宅产品仅成交了不到30万平方米。
这些高价地一方面面临巨大资金成本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艰难的去化压力。北京豪宅项目在短期内出现暴增,但其所面向的中产阶级客群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未来北京豪宅市场可能将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最新的三季报数据或许能解释碧桂园的担忧。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公布三季报、合计58家房企总营业收入为3778.3亿,但合计净利润只有282.1亿,净利润率只有7.5%,房企的盈利能力大幅下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房企已告别高利润,在2015年上半年,房企的平均净利润跌至9.1%左右,而在2014年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为10%,在2013年净利润高达11.97%。
预期随着中小房企集中公布三季报,整体房企的净利润将在8%左右,2015年,将是房企第一次出现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双位数的年份。
去库存压力大
如果回溯2015年的楼市,可以看到,今年的这场复苏和回暖,与2014年9·30新政开始、今年的3·30新政推涨,以及数轮双降刺激有关。但“去库存”的现实仍未改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库存仍在不断增加。截至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6510万平方米,比8月末增加1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38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7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483万平方米。
对于房企来讲,无论是此时还是2016年,都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甚至当前部分房企比如浙江广厦(8.13, -0.14, -1.69%)等会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而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下滑的压力,还会导致2016年期间楼市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继续表现出来,迟早还会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对此张大伟表示认同。他指出,从整体来看,房企的销售难度加大,虽然全国一二线市场回暖,但三四线依然处于调整过程中,以价换量在持续;而且,土地市场竞争激烈,房企在一二线拿地艰难,过去依赖土地升值获得利润的发展模式难以维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房地产公司离开房地产领域。
此外,今年以来北上广深及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地王”频现的现象,也让从业人士担忧。从历史经验来看,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地王”疯狂频出之后,2011年、2014年楼市包括土地市场陷入调整期。
如果土地市场“地王”现象在今年下半年持续频现,那么,这也就意味着2016年楼市将有可能进入调整期。
今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需求被透支,待市场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完毕之时,必须警惕下一轮可能的市场阶段性调整。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