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地资源紧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如何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撑全市新一轮的科学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2011年起,我市就探索推出一系列节地提效新举措;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出台《南京市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法一:提高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
【改革成效】2012年和2013年,我市工业及科研等产业用地的供应计划都是700公顷。虽然工业供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大幅提高,倒逼一大批企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用地明显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明显增加。
【解读】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处长陆云峰介绍,为改变以往相对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工业用地价格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稀缺程度相适应,我市大幅度提高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普遍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了50%以上。同时规定,工业用地地价不得低于区域内土地的平均取得成本,严禁以任何形式返还土地出让金。
今年5月,我市又进一步调整全市工业、科研用地最低价标准,规定除新兴产业集聚区、空港枢纽经济区、海港枢纽经济区、紫金科技创业人才特别社区、国际企业研发园区域外,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调增50%,其他地区调增100%。
解法二:设定产业项目准入门槛
【改革成效】2010年至2013年,我市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由526亩下降到345亩,降幅达34.4%,同期建设用地亩均投资强度则增加了52%。
【解读】在调整工业地价的同时,我市还提高了用地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强度等标准,规定江宁、栖霞、雨花台区总投资低于1亿元,浦口、六合区低于8000万元,高淳、溧水区低于6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江宁、栖霞、雨花台区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550万元,其他郊区不低于350万元,低于标准的项目应核减用地规模或进入标准厂房。
解法三:差别化供地优先保障科创
【改革成效】近两年来,我市已形成总占地面积约45.8平方公里的20个科创特区,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布局较为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产业格局。
【解读】我市制定了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通过差别化供应增量土地、深入挖掘存量土地,全力保障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用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
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内科技研发用地按基准地价的70%执行,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土地价格可按基准地价的50%执行(不得低于我市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鼓励园区和政府投资平台作为主体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同时规定,禁止向“三高两低”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布局的项目供地,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入驻标准厂房等方式解决。
解法四:深挖潜力盘活低效用地
【改革成效】近年来,我市每年盘活低效利用土地约4000—5000亩。
【解读】盘活低效用地,我市一方面利用国土部相关试点政策,调动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寻求合作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各区采取措施进行激励和督导。比如,溧水区针对低效土地确定了追加投资、政府回购、对外转让、强制分割、闲置收回、征地拆迁、增加税收等7种处置方案,并制定了规范协议文本和操作细则等。
解法五:扩大土地综合整治规模
【改革成效】2012—2013年,我市已累计完成54.88万亩土地综合整治,整治项目区新增耕地4.41万亩,新增耕地率达8%,顺利完成7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解读】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宋雅建介绍,我市在传统土地整治项目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快速通道两侧农用地整治、“美丽乡村”示范区土地整治、试点镇街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10类土地整治项目载体,并计划在3年内实现土地综合整治100万亩以上。
解法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化发展
【改革成效】2013年,全市新启动1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设施农业8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97万亩,流转率达79%,家庭农场累计已达1223家。
【解读】“我市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后农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宋雅建说,比如,六合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吸引了伊利、雨润、枫彩等知名农业开发企业入驻;溧水区白马镇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引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前来发展“农业硅谷”。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