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日前发布的指导意见称,7月1日起,未来两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将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商业保险正式开闸。而这同样意味着在老龄化社会行将到来的今日,养老与地产将发生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养老地产”,这是一个早被发展商盯梢并垂涎了十来年的全新领域。
大小房企纷纷瞄准了这一块红利蛋糕,首创、华润、远洋等开始试水养老地产,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也逐步涉足养老地产项目,更有大小虾米房企踌躇满志欲在养老地产分一杯羹。但实际上,真正的养老地产却屈指可数,目前传统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国内养老地产三大现状
“银发经济”的庞大市场预示着中国“夕阳产业”正在成为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然而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和监管,养老地产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是死路一条。
《安家》监测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9.1%,按国际通行标准界定,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具备养老服务及养老地产发展的需求环境。另外,人口结构变化显著,8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占比逐渐提高,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2010这一数据为11.9%,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近12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比2000年增长了近20%,青年一代老年抚养压力剧增。
由此,催生养老产业的发力,特别是养老地产也跟着热闹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80家房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而公开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数量也已超过百个。按研究机构的说法,这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状一、看上去很美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迫近,“以房养老”话题再度升温,各方动作频频,自然也增加了民众对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期待。然而在这个远未成型的庞大市场面前,诸多企业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都将给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
现状二、成功者无几
看上去很美的养老地产,真正实践成功者,寥寥无几。养老地产的投资回报周期一般都要7至10年,是商业地产的两倍,是普通刚需住宅的四倍,投资高、周期长、回报低,让大多数房企不敢投入成本去做。但也有众多开发商依然趋之若鹜,就像无头苍蝇乱撞,而实际上他们是另有所图。
现状三、无复制模式
据了解,国内养老地产目前有三种主要模式:以保险资金为开发主体推出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如北京的万科幸福汇;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将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哈工大集团在深圳合推的曜阳老年公寓项目。不过,无论哪种模式,养老地产目前尚未形成可复制的成熟模式。